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 |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以探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为出发点,通过赴多乡村实地考察、借鉴其他学者研究成果,以及对照西方国家同时期的乡村状况,讨论性地抽象出数千年来乡土中国的历史起源、治理模式、礼俗约成、家族格局、道德特点等,创造性地提出了“差序格局、长老政治、男女有别”等独具特色的观点见解,回答了乡土中国以下几个基本问题,以引发读者对乡土中国更为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一、为什么是乡土中国,而不是游牧中国?
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乡土中国源自于持续数千年农耕文明。土地,作为农耕文明必不可少的基础生产资料,使得国人为维持生存需要,主要依赖于土地,因此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由于土地具有非移动性,国人便不能像游牧民族那样涿水草而居,而不得不在可种植作物的土地上定居下来,因此排除了游牧的可能性。人们依赖于土地,土地控制了国人。
人们依靠土地种植作物求得生存,但人们生存不是为了土地,而是为了延续种族。在土地提供食物的保障下,人们尽可能地繁衍,存活下来人的数量与食物提供的供养能力相匹配,于是人口增加了,具有血缘和地缘特点的乡村出现了,从此开启了围绕土地群居的乡土社会生活。
二、为什么乡土中国实行礼俗制,而不是法规制?
乡土社会的出现使得上层建筑应运而生,阶级分化催生政治产生,获得优势的阶层成为统治阶级,推行儒家思想以巩固其利益,维持社会稳定。
在古代中国,自秦朝一统天下后实行集权制管理,中央权力体系的最底层只延伸到郡县,法治的最小的衙门为县衙门,最小的官为七品芝麻官。而在乡土中国的层面,实行的则是礼俗制,即以传统伦理道德约束来实施社会治理的方式。
(一)礼俗制的使用前提:
一是社区外部的冲击或影响几乎没有或很小,不因外力作用使社区生活改变。
二是社区内部保守与守旧,没有内生性矛盾促进社区生活变化。
三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自身利益及长久性,推行稳定的管理政策及文化。
四是数千年的长期稳定,形成强大的传统和习惯,规范约束人们思想和行为。
五是社区内人员数固定,人人之间相互熟识。
六是人们注重面子及声誉,舆论具有管制效力。
由上看出,乡土中国符合礼俗制的适用前提,推行礼俗制势在必行。
(二)礼俗制的主要内容:
1.乡约制:以自乡村产生以来形成的《乡约》进行管理。看过《白鹿原》的读者不会忘记,当黑娥和孝文通奸被发现后,白家轩执行了乡约,吊起鞭挞白孝文,予以惩戒。
2.乡坤制(长老制):由本村德高望众的,或有地位影响的乡坤、长老集体商议或个人作出决定,对违者进行处置。如《白鹿原》中的智慧达人朱先生。
3.家长制(家族制):由一家之长(如家族长、老祖宗)进行决策实施管理。如《红楼梦》中的贾母。
4.传统制:依照前期类似事件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因农耕社会持续时间长,年年岁岁变化不大,各类问题前世都有相应处理经验,因此对新发生的事件参照前期方法予以解决。
5.文化制:中国数千年推行儒家文化,效用几近于宗教,使人从一出生就受到“忠、孝、仁、义、礼、廉、耻”及“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等的差序教育,形成内生性思想,产生强大的道德约束力,使得违制现象大大降低。
礼俗制主要以教化的方式解决问题,但也不排除采用体罚或其他处理方式。
以上五条在立体层面上发挥作用,使得礼俗制成为乡土中国非常有效的管理方式,维持着世世代代乡土社会的平稳运行,补漏了法规制在乡土中国的空缺。
三、为什么乡土中国道德标准为“差序格局”,而不是“统一格局”?
费孝通先生认为:在道德标准上,乡土中国人表现出内外有别的“差序格局”,而非西方人的基于法治下的“一视同仁”的统一格局。“差序格局”是指把一块石头丢进水里,水面上会产生的一圈圈的波纹。处在圆心位置的,是自我这个中心,离自己近的波纹大,离自己远的波纹小。每个人根据他人与自己的“远近”而采取有差别的道德态度。
他举了以下这个例子:如不少人痛恨贪污。但如果贪污者是自己的父亲时,他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的包庇做法。但如果贪污者是一个不认识的人,他则会采取谴责或揭发的态度。因此,差序格局讲的是根据对象和自己的远近关系,而采用不同的道德标准的状况。
费先生的“差序格局”是一个非常新颖的提法,反映出了乡土中国人的个人道德观。这种道德观的产生,一是由于受土地的束缚、社会的封闭、资源的稀缺、经济的困乏等造成目光短浅、思想保守而形成小农的自私心理严重;二是受儒家文化中血缘家族观念的影响,如“不失其伦”宣扬别父子、远近、亲疏,身边的人不管是从血缘上、利益上、情感上比远方的人更为重要。
在我看来,差序格局是从个人角度出发的道德标准。由于人的本性中有私性,因此根据“远近”采取不同的道德标准不仅乡土人有、城市人有,甚至外国人也有。问题是,维持社会稳定秩序起决定性作用的,取决于社会对个人采取的管理体制,无论是依法治国方式,还是以德治国方式。而单一个体“差序格局”的个人道德标准,居于从属地位,并不足以改变社会管理体制。同时,中国的个人是作为团体的某一个成员来定位,而不具有西方体制下的独立个体价值,这一特点也强化了社会管理体制作用的发挥,使得个人差序格局的影响有限。
四、为什么乡土中国教化权力更重要,而不是时势权力?
费孝通先生认为,一个社会中存在以下四种权力:
横暴权力:指社会冲突方面,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是利用来剥削被统治者以获知得利益的工具。
同意权力:指社会合作方面,社会分工使各阶层相互依存或合作,是用来获得最大利益的妥协性工具。
教化权力:指社会继替方面,社会传统对现在、长者对幼者具有教化权或长老权,以促使老者维持稳定以持续获得后续利益。
时势权力:指社会新旧变迁方面,当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时,人对新需要的追求产生一种力量,由时势变化形成一种权力,促使社会完成变迁。
对于统治长达数千年、保守稳定的乡土中国而言,横暴权力、同意权力以及时势权力或成为过去时,或未发生作用,或还未发生,这三种权力均不居于主导地位,而教化权力的大行其道,是乡土中国维持数千年稳定的主要力量。
五、为什么乡土中国是家族社会,而不是家庭社会?
乡土中国的生存观是繁衍,男性主权,女性是繁衍工具,而西方讲求情感、家庭和夫妻权利对等。因此中国家庭制是家族,是以亲子构成的生育群体,其家的路线是单系的,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家族起源于生育,衍生出具有政治、经济、伦理等复杂功能。而西方家庭主要指夫妻关系,而非其他。
乡土中国家族的主轴在于父子,是纵向的,不是横向的,夫妇居于配轴地位。
统治阶级为追求稳定,排斥情感。由于激烈的感情破坏稳定性,淡漠的感情维系稳定性,因此,统治阶级着力淡化男女关系,形成了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社会。如男女授受不亲、一夫多妾制等。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务外,异性间保持着很大的距离,感情向同性方面发展。如男性完工后也不回家,和同性喝酒、聊天,而女性也更愿意和女性在一起,通过长时间的固化,最终形成了稳固的中国式家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