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努力比天赋重要
(2021-12-24 15:36:17)
标签:
转载 |
分类: 人文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国人的信仰之一。最近几年,子女教育的焦虑成为社会焦点之一,而学生减负不仅是一个讨论,而且已经现实地成为政策,教育培训行业惨遭定点打击。但对于不少有一定经济实力有一定社会地位但只有一两个子女的家长来说,仍不能回避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子女如何在成年后不会掉落一个阶层,最好在自己的基础上再往上走半个或一个阶层。到底是相信他们的天赋快乐教育素质教育或者说是任其自生自灭完全碰运气一以长大以后被中年单身富婆看上了呢?还是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习惯,树立相对正确的三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对这个问题我个人也不是什么砖家,更未接触大量可以得出结论的案例,仅仅凭自己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的阅读所得说一些想法。
其实写本文的诱因,是12月22日听央视的新闻,提到2011年,中国开始在一些落后地区的中小学校,给学生免费提供营养餐。直接的效果就是在10年后的今天,这些地区的学生某个年龄段的平均身高,比10年前高了10厘米。在此之前的20年多年前,我看过相关的资料,日本和泰国,都是在全民未成年人中普遍普及牛奶后,人均身高都增加了10厘米。
一个未成年人,很难准确衡量他在各方面的天赋。恰恰相反,多数杰出人士的子女未体现出他们父母的天赋。就比如说在文学领域,除了苏东坡兄弟和他父亲,大仲马和小仲马父子等少数家庭外,有多少文学家的子女能靠文字吃饭?有哪个军事家的儿子能是个合格的团长?倒是赵奢的英名不仅被赵括败光,还留下纸上谈兵的永远骂名,并把赵国葬送了。企业家领域也是如此,恐怕不到10%的富二代可以继承富一代的家业。
据网红名人马前卒的介绍,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因为有社会地位的人根本不愿意去,所以只能在底层人士中找,但这些农家子弟,除了在留学期间夭折的外,绝大多数回国后都成了一流人士,包括詹天佑为首的科技人才,还有不少北洋政府的高官。这些人到底是因为天赋还是努力?显然是努力。
再说我一个亲身经历的事。曾在某公司瞎混了几年,这是我和同事差距巨剧拉大的几年。因为闲着无事,曾在WINDOWS里玩扫雷游戏。在此之前,玩这个游戏能在300秒内完成高级档的就不错了。但在大概一两个月的时间里,很快进入到200秒,160秒,130秒,120秒,直到109秒,于是不玩了。我个人自我感觉智商还可以,但最初的成绩就是200多秒能完成就不错,直到完成耗时直接压缩了一半。最关键的是,我有一位同事,怎么看素质都比我差些。但大家既然一起玩,几乎所有的人成绩都是不断提高。于是这位同事也提高到了160秒以上。这明显就是努力比天赋强。
在某乎网上看过一个作者的回忆,说自己在初中还是高中,无意中听到自己的父亲在办公室被班主任以污辱人格的方式骂(恐怕不少读者都见过或听过这种事),而且她爸爸还得陪笑脸,于是作者大受刺激,于是奋发努力,成绩大幅上升,她的班主任还不要脸地把功劳归功于自己。我弟小学时有个同学,我也见过好多次,本来学习很烂,后来居然成为班级第二名了,原因是他爸爸因公殉职了。这和天赋有什么关系?我非常认同公众号“九边”的观点,就是普通人考上北清,根本不需要天赋。顺便说一句,我大学时班级成绩第一名,几乎没有同学认为她是最聪明的,但在我毕业第5年时,听说她已经是副教授了,还是挺吃惊的,副教授级别的不是中年男人或是中年妇女吗?因为她一直很努力,所以大家都普遍佩服她。这3个例子,明显是努力而不是天赋。
再说说我多次说过的丁俊晖的事。丁是江苏人,父亲无意中发现他在台球方面的天赋,于是决定全力培养。丁在英国著名的斯诺克小镇学习训练,一天训练8小时,几年如一日。看过一个电视节目,采访其他来此的中国孩子,抱怨吃的不习惯,这个不习惯那个不习惯,能坚持到最后不离开的,只有丁一人。其实丁的父母支持他很不容易,把家里的房子都卖了,母亲也去世了。但丁终于在可能的天赋和长期的努力下,最终成功了。如果说围棋国际象棋天赋更重要,但很显然球类运动和台球,明显是努力最关键。以足球为例,马拉多纳可能天赋明显比C罗强,但马拉多纳各类ZUO,不论是联赛冠军数量、单年进球数、总进球数、世界足球先生次数,都远不如C罗、梅西。其实小罗可以天赋也比梅西强。但马拉多纳毒品,小罗多色,直接导致他们的天赋不能被充分发挥。而C罗不管是天赋还是努力,但他肯定是非常努力地按一流运动员的要求长期自律,这是他不是流星而长期有稳定发挥的关键。1970年代,有一次世界杯决赛,荷兰队的克鲁伊夫开场大概才3分钟就进球,但西德队仍以2:1拿下。很多年后,有人发布了一段录像,是世界杯比赛前晚上大概三四点,克鲁伊夫和一些国家队球员居然和一帮美女在戏水。克也承认了此事。这是天赋的事吗?
再说我个人的事。我曾在初中的运动会上,破过400米的学校记录。大学时,也喜欢跑步,不过一般也就是跑个2.5公里,还自以为得意,感觉挺厉害。后来在大概2015年的时候,听公司一位同事的朋友讲,自己在上海世纪公园跑步,一次跑7公里,我内心想,真不是人干的。后来又看到某网络文章,说自己如何跑步过了10公里,各种矫情的叙述。结果看这个文章后不到1个月,我就从公里跑过了10公里。再过2个月,跑到了21公里,也就是半程马拉松。这里哪有什么天赋的事情?
中国期货市场有个牛人,叫傅海棠,他最初就是位山东农民,和父亲贩卖过金银、皮货,自己养过猪,种过大蒜,一度因为生二胎罚款破过产,长期借高利贷维持高消费生活,同时期货市场很多年就是原地踏步,最终在净资产接近零的情况下,通过大蒜、棉花两次行情大赚,身价应该在10亿以上。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他的著作。天赋比他强的人多得他,但他对大蒜、棉花播种面积的调查是必不可少的勤奋,他和父亲做小生意的过程中的思考,其实也是勤奋。
顺便说一个同事的事。我这位同事16岁还是17岁就上了清华大学。有一次他回忆说自己小学的时候,和姐姐同校,因为姐姐下午多上一节课,不得不等一节课的时间一起回家。有一天反正等也是等,就看看数学书,结果就入迷了,体验了数学的乐趣,有了这种兴趣,自然后面一路顺风。这是天赋还是努力?我感觉还是努力。因为多数人哪怕有天赋,也需要努力来发现自己有这种天赋,并且持续努力,让天赋成长。
郭靖是天生擅长练武吗?袁隆平有研究杂交水稻的天赋吗?郭德纲有说相声的天赋吗?何新曾是80年代东北某大学的在校生,要参加北京的一个学术会,校方的意见是要参会就只能退学。但何新大学未毕业居然能在80年代进社科院工作,很多届的政协委员,准确预测香港金融风暴和苏联解体,这是天赋还是努力?
以后的中国,经济增速必然还会继续下降,有可能在10年之内降到4%左右。但我感觉在目前和未来10年甚至更久的未来,其实只要是一个在身体和思考上双勤奋的人,根本不愁发展的前途。只要是一个勤奋的人,在一个信息获得极为便利的时代,考上一个211的大学完全不是问题。毕业前,有充分的时间选择较为理想的行业。其实更久之前的高考志愿填报,就有足够的时间选择合适的专业。不像我有个表妹,高考之后要报专业,网吧不许进,自己家当时没有网络还是其他问题,反正就是没有时间选择专业。走向社会以后,社会的基本规则,其实1000字基本能说清楚,这完全不是天赋的事。说到底,一个人只要能在相对正确的道路上持续努力,成为专业人士是大概率事件。至于说天赋加努力,再有点运气,那是成为两院院士的要求,普通人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总的想法就是,普通人或他们的子女,完全不需要考虑自己是否有天赋的问题,努力就是了。多数人在多数领域根本是没有天赋的,不能以没有天赋作为自己成为废物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