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阅读策略”的学习体会

(2017-11-06 10:25:50)

                                 关于“阅读策略”的学习体会

                                                                                                  李闪闪

           【教阅读离不开阅读素养体系(阅读能力是核心),教阅读能力离不开阅读策略。】

   本次培训,西南大学文学院的魏小娜老师从“什么是阅读策略、为什么要基于阅读策略、阅读策略从哪里来和阅读策略如何做”四个方面展开,课堂气氛宽松、和谐、活跃,让我们对阅读策略这个名词有了更明确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阅读策略是国外阅读理论发展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受认知理论影响的产物,主要关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自我监控策略和有效实现阅读目的的阅读方法、技巧、活动和过程。阅读力是学习力,阅读策略是学习策略。阅读能力要靠阅读策略来落实。  

  从中年级开始每个年级编排了一次阅读策略的单元。三年级叫“预测”,四年级叫“提问”,五年级叫“阅读与速度”,六年级叫“有目的的阅读”。  

  回到教学中去,我们无法捕捉它的身影,好像虚无缥缈,又似乎近在眼前,一切源于我们的模棱两可以及浅薄的认识。明明已经复习完了,可是考试还是不理想?问他他说什么都知道,可是一提问,一考试就很多不知道;做练习题的时候,说书上的内容一点儿都没有出现;抱怨任课教师所讲的内容一点都没有出现;教材上要么乱画,要么干干净净像新的一样……诸如此类的抱怨层出不穷,甚至,连我们的数学老师也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我们班的孩子连个简单的数学题都读不懂;这么常见的字咱们的孩子都不认识……  

    其实,早在1963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中,已经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新课标也提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有关语文教育的文件中,都会提到工具。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应该体现在为了学会在生活、学习、工作以及文学活动中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上,体现在联系实际、提高效率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中。

   所以, 阅读要突破语文学科的限制,阅读不是单纯的学习语文教材文本,而是走向真实情境下的意义建构和运用成为一切学习能力的核心。这样看来,阅读策略,正确有效的阅读策略尤为重要。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要把教内容变为教策略。

   阅读的过程是感知的过程;阅读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阅读的过程还是思考的过程;阅读的过程更是思想激荡的过程。所以,阅读课不应定格在内容的传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上升到阅读策略层面的教学才能培养出“乐”阅读,“会”阅读的少年。

   二、教学文本解读的变化

   要从关注“老师要教什么”变为“学生阅读难点是什么”

老师教什么?出发点是老师,所有的设计从老师角度着手,而学习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的选择接受,结果可想而知。相对的,以学生作为课堂设计的主体,不断关注学生的学情和读书感受,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教学过程关注点的转移

   无论文章长短,要设定教学目标,借助阅读目标,时刻帮助学生监控,哪里看得懂,哪里看不懂,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其次,从阅读理解到阅读理解方法的提取和迁移。比如:品味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提醒学生寻找字词,句子来逐一品析主要人物的性格。

四、教学姿态的改变

  在阅读中学习阅读,进一步放手让学生面对文本阅读,少一点老师的干扰,多给持续默读、自由阅读的时间。

   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提到:要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标中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发现,排在第一位的是学生。所以,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阅读。

   赵境中老师说:“不论我教了多少他关于语文的相关知识技能,不论我提供了多少关于阅读的策略,如果我们不让孩子真正阅读,他还是学不到,如果你不让孩子下水,他永远学不会游泳”。是啊,作为老师尤为语文老师,请打开我们善良的羽翼,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阅读策略和风格。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