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微视频与习作教学美丽牵手
(2018-06-06 10:01:58)
标签:
教育 |
让微视频与习作教学美丽牵手
小河镇中心学校
摘
随着“微”时代的来临,微课与微视频已经浸入了我们的的教学与生活。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微课和微视频打破了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教学的限制,创设了更加真实的教学情境,特别是把微视频运用到习作教学中,以丰富多彩、形象直观、图文声并茂的视频来激情萌趣,营造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能唤起学生的习作兴趣和热情,触发学生的习作灵感,学生会入境入情,情动而辞发。
关键词
正
长期带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以来,在现实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孩子畏惧习作,习作时总感觉“无米下炊”,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人、事、物熟视无睹,即使有意观察,也是过眼云烟,提笔之时一片茫然。可我们发现,孩子们看起电影、电视却如痴如醉,看过之后,总是津津乐道,对手机上的微电影,微视频更为感兴趣。现在,随着“微”时代的来临,在教学上,微课也打破了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教学的限制,创设了更加真实的教学情境。鉴于此,我把微视频也引入到习作教学指导中,可以给传统的习作教学带来全新的“视”界。下面我将谈谈微视频在习作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再现画面,描摹生活
生活是习作的源头活水,可学生往往在习作中却“不知云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捕捉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生活画面,更缺乏在纷繁复杂的现实图景中提炼素材的能力,不善“捕捉”与“提炼”导致了学生习作内容的干瘪空洞。而视频却可以记录生活的点滴,化瞬间为永恒。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慢镜头、定格画面、反复播放的方式深入细致地展示有关事物的发展变化,强调特定情景,为学生的观察与表达能力提供最直接的凭借。比如在开完运动会指导学生写《难忘的运动会》时,我拍下了运动会的精彩片段,在教学中,首先我先让学生看运动会的完整微视频,整体感受画面,明确活动记叙要完整、有序;然后看部分赛事的视频慢放,将整个运动会分成几个小环节,思考应取哪些环节作为重点展开描写;接着看微视频中一名队员的特写镜头,以“大长腿帅气跃杆”为中心句说一段话,细致描述其动作和神态;最后看观众活动的视频回放,以“热情的啦啦队”和“赛场上的老师”为题,各说一段话,做到场内、场外互相呼应,渲染气氛。
运动会中出现的人物多,活动多,细节也多,要写好这样复杂的活动,学生往往顾此失彼。教师自拍的微视频在习作指导中二次回放,既引导学生回顾了原有的情感体验,又巧妙采用分导法,把记叙活动的难点分散,逐一解决,减缓了坡度,活动在孩子的笔下便有序而丰满地铺展开来。
再比如,还有让学生写“我的课余生活”,我动员家长孩子的课余生活拍成小视频发给我,在课堂上我把“撕名牌”“跳皮筋”、做家务等课外活动视频通过分解、慢放、截图等形式回放给孩子们,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很轻松就拿下了本次作文,孩子们多彩的课余生活在习作中大放光彩。
就这样,让生活微视频介入习作课堂,直接呈现了写作素材,有效拓宽了习作的“材”源。为学生的选材、构思、表达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同时,注入的素材丰富鲜活,灵动形象,不但能弥补课堂上即时回忆生活的局限,而且为学生今后的自主观察、自主习作提供了“镜头感”和“画面感”的借鉴。
二、分解镜头,谋篇布局
借助教材体系中侧重的习作知识和习作内容进行学段框架式的微视频习作开发,能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比如中年级的观察作文,还有对话描写、动作描写,高段的倒叙、插叙的写法等,都可以有效地切入视频链接,让学生看微视频,用文字复述故事,它不仅能解决“写什么”,还对于指导“怎样写”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首先微视频大多注重叙事技巧以吸引观众眼球,因此对于学生学习布局谋篇大有裨益。此外每一个镜头的转换之间,都意味着时间、场景或人物的变化,学生描写时要思考如何用笔切入,无形中就学会了段落之间的“起承转结”与详略处理。
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倒叙法”叙事时,播放了环美国亚特兰大儿童保健组织推出的关于儿童肥胖问题活动的公益宣传片,以充满震撼性的视角为我们展示出儿童肥胖的可怕后果。短片一开始就进入了紧张的抢救画面,一位肥胖的年轻男子被送往急救室,伴随着紧张的抢救工作开始,抢救人员进入画面责问“怎么会变成这样”。接着镜头切换,镜头前的观众以第一视角体验了一次倒叙的肥胖者生活,快节奏的剪辑手法和标志性的时间点暗示,使得短片的镜头语言更加简洁有力,便于理解。活动如下:
活动一:口头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活动二:按照视频呈现的顺序用简练的文字概括主要情节:
医院对肥胖者的抢救;肥胖者的生活;健康提示
活动三:探究叙事特点及其效果:
师:大家看这个短片的播放顺序,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开始出现的是对肥胖者的抢救。
生2:除了片头的“抢救”,其它内容都是从各方面写肥胖者的生活。
师:你们真了不起!知道导演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吗?
生1:开头就出现对肥胖者抢救的画面,我就很好奇:他得了什么病这么严重?就迫不及待地想看下去。
生2:这样拍,就制造了悬念,能够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
活动四:老师小结“倒叙法”,学生自由选择叙述顺序用文字复述故事。
在观看视频之后,让学生罗列出主要故事情节,探究视频叙事的手法及其作用,学生有了直接体验,分析起来头头是道,有理有据。这样教,比起死板地讲解叙事技巧让学生云遮雾罩,效果强多了。
三、激活思维,发挥想象
课程标准提出要“鼓励自由表达和由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要“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要“增加创造性表达”的机会,足见创意习作,富有想象力的表达何其重要。现在幻想类、科技类影视资源比比皆是,所以,在教学“畅想类”“想象类”习作课时,完全可以引入科幻视频,为学生打开创意之门,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比如四年级上册习作三让学生续编童话故事,我们可以播放故事的开头,然后再播放结尾,给了故事的开头结尾,给学生创作童话提供了参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无拘无束地去创作。整节课,我借助微视频和绘本媒介,营造了张弛有度的情景,提出新颖有趣的问题,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激发创作童话的兴趣,训练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比如让学生写《未来的世界》,我从一张感应卡入手,引出《神奇的荷兰图书馆椅子》微视频,引导学生动地描述视频中的图书馆;然后引导学生跳出视频,展开想象,未来的世界将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自由表达,再次动笔写未来的世界。微视频素材的新奇、新鲜,令学生耳目一新,很自然就成为了唤醒学生记忆、激活思维,驰骋想象的触发器。课堂上,学生的创意精彩纷呈。
四、影文互联,迁移运用
大千世界是由丰富的光影、色彩和声音组合而成,然而不少学生的习作世界却无声无色。微视频是画面和声音综合的艺术,我们可以采用剥离感官——听声音想画面、看画面猜声音等方法来训练学生“多感官参与”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
比如教学人物对话描写,我引入妙趣横生的动画电影片段《捉妖记》,让学生观看无声视频,学生就纷纷提出,“怎么没有声音啊?”“没有声音的电视电影不好看。”我就顺势告诉他们:“老师怎么让你们看哑剧?告诉你们吧,我故意的 !很多同学在习作的时候都把人物当成了哑巴,只见人忙活着,就是不见人物说话。怎么样,人物不说话了,这么好看的电视就没什么看头了。所以呀,孩子们,一定要记得让习作里面的人物开口——说话。”然后:出示不带提示语的人物对话,让学生读并比对电视哪个精彩,再次播放视频,让学生注意观察人物说话所带的动作、语气、神态,边看边想,我们要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描述他们说话时候的样子。最后训练:根据生活视频写情境对话,要求把提示语写具体,注意提示语位置变化等,这样以来,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当然是形象生动了。
因此,在电影语境里探究学习,在生活语境中迁移运用,需要我们老师在电影、文本与生活之间成果搭建起学用关系,帮助学生感知:无论是电影还是生活,提示语就是当时的情景,人物的语言就是现场的对白;在提示语的作用下,对话才充满生活的气息。
“微视频习作”的操作形式还有很多,比如特写聚焦、同步拍摄、比照现实、记录生活,自主编导等等。这一新兴的习作教学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从纷繁复杂、多姿多彩的世界中捕捉生活中最有表现力的一瞬的能力,表达真实的感受,促进习作教学提质增效。总之,只有围绕学生的本真诉求,微视频习作的构建才会科学而有效,才会真正地促进学生在至美至纯、至真至善的言语乐园里徜徉、奔跑。
参考文献
[2]沈继伟.微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