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这是根据泰国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小女孩对豆芽产生兴趣,于是就想让妈妈种豆芽。面对女儿的要求,母亲鼓励说“我们来试试吧!”
虽然一次次失败,但是在女儿面前,母亲总是一副信心十足的样子:“我们来试试吧!”,最终母女俩成功种出了豆芽。
成年后的女儿回忆说,“妈妈说的‘我们来试试’就像神奇的肥料,养育着我的好奇心,帮我的‘知识之树’枝繁叶茂。”
当年的那个小女孩,现在已经完成学业拿到奖学金,目前在瑞典进行科研工作。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启蒙就像一颗颗小小的种子,沐浴阳光、接受雨露,成长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也会遭遇到狂风暴雨的打击,但只要心底的希望不凋零,“再来试一试吧!”,这颗小小的种子终会生根发芽。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
1、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
2、家庭教育连续性
家庭教育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
3、家庭教育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母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
4、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
5、家庭教育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家庭中的电视录像也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反映着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家长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指导,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同时还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优化儿童心灵,预防儿童犯错误,甚至于违法违纪。
总之,做为家长要充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亦为子女成才尽到家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家庭教育的误区
1、舍本求末。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从老师和家长那里学到的是勤劳、善良,学会的是自强不息、好学博爱;因此即便孩子今天的学习成绩不好,家长也不必太过担心,因为“才”的不足“德”完全可以弥补。
2、夫妻角色颠倒。传统文化中的慈母形象,当今的妈妈们很难扮演。比如,孩子犯了错误,母亲应该做的是提醒,然后是忽视,如果还不改,就变为了严重警告,再下一步就到了威胁。无论怎样,始终不要伸手打孩子。而身为父亲,男人应该记得妻子对孩子的告状永远不会是诬告,因此如果妻子告孩子状了,男人一定要对孩子严加教育。有的时候甚至爸爸上来打了孩子,妈妈不仅要装作没看见,还要教育孩子。如果母亲过于严厉,而父亲过于软弱,就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过于阴柔。
3、亲子辈分的误区。在一个孩子12岁之前,家长可以不必向他们解释你制定每条规矩的原因。一个孩子从小必须懂得什么叫服从,什么叫规矩,什么叫规则。
4、家教奖惩不利。忽视惩罚,孩子就容易在同一地方摔倒第二次、第三次。过多的否定和责备也不行,要知道责备孩子的声音越小,他们才越容易认真听。
5、不同身份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应该口径一致,否则容易让孩子钻空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