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县,隶属于湖南省邵阳市。在春秋时属楚国黔中郡地,秦为象郡地,西汉为武陵郡镡成县地。1949年,隶湘西行政公署会同专署。1958年,改隶邵阳专署。1986年,隶属邵阳市。绥宁自然资源丰富,林业资源居
湖南省首位,是国家林业重点县之一。这里乡风淳厚,民俗传统,古建筑保存良好。祖传绥宁陶氏为陶安之后,是湖南陶姓人口大县之一。
绥宁陶氏,始祖清奇公,祖籍安徽当涂,随父从戎,流寓贵州,生三子,于明洪武年间先后徙居绥宁都一里(今李熙桥镇一带),武阳里(今白玉乡),扶二里(今民屋塘、水口一带)。后裔今分布于李熙桥、水口、麻塘、四川双流等地。今人口大约8000人左右。
本支字派:受宗仁公定,幸再政通光,绍述承先绪。善健启后良,克明维俊德,宏道永锡昌。
李熙桥,据史料记载,唐代道人李熙山(616一670年),敕封"大洞真人“。他募集善款,广纳能工巧匠,凭着精湛的手艺、高超的技术,独具匠心地在白玉河上修建了一座木桥,此桥结构严谨,枋与枋相接都在柱子中间隐藏,采用卯榫嵌合方式相接,整座桥见不到一个外栓,堪称一绝。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以他的名字命名此桥,李熙桥因此而得名。
该桥因为年代久远,经千百年风雨洗理,木料腐蚀。清乾隆初期,将此桥改为石拱凤雨桥。桥宽5米,高6、6米,跨度39、5米,花岗岩砌筑。桥上建长亭,亭中和两端各建阁一座,中阁檐前书"莳竹大观",亭内雕梁画栋甚为壮观。多少文人墨客曾在桥亭墙壁和柱子上留下许多赞美诗句和文章。土生土长在于家大院、八十多岁的退休干部于相坤孩提时代清楚的记得其中一首:“双江环绕李熙桥,南北奇峰锁二鳌,人杰地灵终胜境,物华天宝育英豪"。
1956年,修建S221省道时,拆除长亭,在石拱桥面上用钢筋混泥土各挑出1.2米变为公路桥。
李熙桥建成后,勤劳的祖先又先后建起了"三官桥"(浆塘村境内,通往白玉的首座桥)、双福桥(又名火烧桥,金子里村境内)。这样就连通了武冈至洪江的驿道,与周边的白玉、唐家坊连接起来。
人们看准了这块风水宝地,不少外地商人慕名而来,就在桥的左岸修建店铺,这里渐渐地就成为农产品、手工业产品的集散地,成为承载当地农耕文明信息的中心。每逢赶集日,周边乡镇乃至高沙、武冈的商贩纷纷而至,商贾云集,久盛不衰。
文字图片由陶永煌提供
绥宁浆塘陶氏村落。图片提供者绥宁陶江舜宗亲
绥宁浆塘陶氏旧屋。 图片提供者绥宁陶江舜宗亲
绥宁浆塘陶氏旧屋。


绥宁浆塘陶氏旧屋。2016年绥宁陶江舜宗亲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