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方言里有入声——兼及临县方言

标签:
山西方言晋语李荣入声 |
分类: 山西方言 |
http://s13/mw690/006JTmlqzy79QRT4STi6c&690
中国古代汉语的声调是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调类的。古代的入声字在今天的普通话里已经分别派入“平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三个声调,这就是所谓的“入派三声”。
我的老家在山西临县,山西很多地方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我没有学习有关山西方言的一些知识时是浑然不知的。因为在一般的北方人的印象中,北方话里是没有入声的。中国语言学大师赵元任早年在谈到北方方言入声情况时就说“大概除掉河北的西南跟山西东部一个小区域有入声之外,北方各省都没有入声,入声都分散到其它四声了。”
最早发现山西大部分地区有入声的是太原学者刘文炳,他的《徐沟方言志》(1939)详细分析了徐沟的声、韵、调,指出入声现象,同时还讨论了山西省入声的分布范围。之后他还发表了《入声研究与太原盆地人之读入声》(1941)、《山西中部无鼻音之古韵别读音考证》(1944)。
最早对晋语的入声做出科学概括和总结的是杨述祖的《山西方言入声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1982)。他指出入声的特点“声调大部分短促;有[ʔ]尾;入声韵自成系统”,他根据山西各地方言入声的发展趋势认为现代山西方言入声会向普通话靠拢。
温端政在《试论晋语的入声》(1986)中进一步丰富了杨述祖的论点:晋语入声有的分阴阳,有的不分阴阳;多数读得短促,也有的拉得较长;入声韵最少有四个,一般为七八个,多的达十个以上;收喉塞尾[ʔ],有舒促相互转化现象。
据《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现在在山西入声在方言中的分布大致是这样的:
山西方言101个方言点中共有76个方言点即大部分地区存在入声,无入声的主要是山西西南部的临汾、运城地区和山西西北角的广灵县。
入声分阴阳声调的方言点为41个,主要集中于太原、晋中地区(中区16个点)和吕梁地区(西区15个点)以及长治地区(东南区10个点,不包括长治市)。
只有一个入声调的点为35个,主要集中于大同、忻州、阳泉和晋城地区。
当然现在山西方言里的入声与古代的入声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和变化。
按照古代《切韵》的入声分类,入声韵有34个,依次是:
屋韵第一,
沃韵第二,烛韵第三,
觉韵第四,
质韵第五,术韵第六,节韵第七,
物韵第八,迄韵第九,
月韵第十,没韵第十一,
曷韵第十二,末韵第十三,
黠韵第十四,辖韵第十五,
屑韵第十六,薛韵第十七,
药韵第十八,铎韵第十九,
陌韵第二十,麦韵第二十一,昔韵第二十二,
锡韵第二十三,
职韵第二十四,德韵第二十五,
缉韵第二十六,
合韵第二十七,盍韵第二十八,
叶韵第二十九,帖韵第三十,
洽韵第三十一,狎韵第三十二,
业韵第三十三,乏韵第三十四。
如果按照《广韵》所注的有些韵“同用”的归类,当时应该是可以合为18大类的。按照音韵学家的研究结论,当时的入声字是带有“闭音韵尾”[-p、-t、-k]的,这种闭音韵尾在语音学里被称为“无声除阻音”,是延迟除阻或除阻时听不到爆发的塞音。现在粤语还保持了入声字的韵尾“唯闭音”,如“鸭”读[ ap ],“八”读[pat ],“德”读[tak ]。
对于“入声”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它是一种声调,短促而带有喉塞音韵尾[ʔ],又是一种与阳声韵(带n、ng)、阴声韵不同的韵母,韵尾为[-p、-t、-k]。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西方言里的闭音韵尾[-p]、[-t]、[-k]逐渐消失,而变为现在的喉塞音韵尾[ʔ],更加短促模糊,主元音相同或相近的韵类逐渐合并为同一韵了。
山西方言多数点的入声韵是一套[əʔ]韵或两套[əʔ]、[aʔ]韵。临县方言是入声分为阴阳两类,两套八韵。即[aʔ]、[iaʔ]、[uaʔ]、[yaʔ];[əʔ]、[iəʔ]、[uəʔ]、[yəʔ]。
临县方言里的入声字分阴入、阳入两类,都是短调,且有明显的喉塞音[ʔ]尾。临县方言里的入声字在浊音声母变成清音声母(即浊音清化)过程中,为了与清音声母入声字保持区别,变成了阳入声调,犹如平声字里的浊音声母字变为阳平一样,即王力先生所说的“在声调上保留了浊音的痕迹。”
临县方言入声字里的阳入声字基本上都是浊音声母字和次浊音声母字。
山西方言是北方方言中唯一保留了入声的方言。也是区别于其他北方方言的主要特征。正是基于这一点,(1985年)李荣先生把分布于山西省除南部以外的广大地区以及毗邻的河北、河南、内蒙古、陕西等四个省区临近山西的县市有入声的方言称为“晋语”。
李荣先生首次将汉语方言分为十大方言,晋方言从北方官话中分立出来,与其他九大方言官话、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话、闽方言、粤方言、平话、徽方言并列,晋语成是汉语十大方言之一。
“晋语”这个分区概念的出现引起了语言学界广泛的争论,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同时也把对汉语分区的标准的讨论推向了高潮。这应该是语言学界的一件大好事,使我们对方言分区的认识水平更高了,同时也对个方言区的特点认识的更深刻了。不过也可以看出很多人对李荣先生提出“晋语”分区的初衷和意义是有误解的。
李荣先生《汉语方言的分区》一文,曾经发表于1989年第四期《方言》杂志,解释了提出“晋语”分区的原因:
“一九五六年,作者琢磨汉语方言的分区,尤其是官话的分区。从古入声今南京话仍读入声,重庆话全归入阳平入手,发现古入声字演变为今调类,在官话方言里有下文所说七种方式。”
“一九五六年我还不敢说,上述古入声演变的七种方式可以作为官话方言分区的依据。经过一九五七年开始的汉语方言普查,看到的方言资料渐渐多了,我才有那种想法。本图集的工作在一九八三年下半年开始,我在一九八四年冬写了《官话方言的分区》,依照从下江官话中分出赣语,从上江官话中分出湘语的先例,把晋语从1948《语言区域图》的北方官话中分出来,同时提出官话里分出‘晋语’之后,其余的官话可以根据《古入声的今调类》,分成七区。”
李荣先生《古入声字的今调类》表:
|
西南官话 |
中原官话 |
冀鲁官话 |
兰银官话 |
北京官话 |
胶辽官话 |
江淮官话 |
古清音 |
阳平 |
阴平 |
去声 |
阴阳上去 |
上声 |
入声 |
|
古次浊 |
阴平 |
去声 |
|||||
古全浊 |
阳平 |
从这个表可以看出,李荣先生就是为了解决“官话”的分区,把有入声的“晋语”从官话区之分出来,或者说剔除“晋语”,那么只用一条(仅仅是一条)即古代入声在官话区的分化状况不同,就把整个官话区划分为7个不同的大区,分区的标准简便易行,反映了李荣先生的深刻的洞察力,以及以简驭繁的概括能力,应该说这是李荣先生对中国方言区划分的一项重大贡献,这就是科学。
晋语区主要以山西方言为核心是北方方言中唯一保留了入声的方言,仅这一点就足以区别于其他北方方言了,称为“晋语”也无可厚非。至于有学者觉得“晋语”与“粤语”、“吴语”、“闽语”等并列有点不平衡,大可不必。(晋语就叫山西官话也挺好。)
晋语里的入声与古代的入声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现在的山西有入声的地方的人们在学习古代诗词的时候,对于“平仄押韵”的认识要轻松得多,因为他们不必为分别那些字是入声字而发愁。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开头几句:
汉皇重色思倾国,[kuəʔ]
御宇多年求不得。[təʔ]
杨家有女初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识。[ʂəʔ]
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朝选在君王侧。[ts'aʔ]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saʔ]
山西临县方言就犹如“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杨家女,有待人们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