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语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临县方言声调简述

(2017-03-27 15:36:50)
标签:

山西方言

切韵

声调

四声

分类: 山西方言

汉语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

世界上大约有7000种语言,声调语言占大多数。。。。绝大部分汉藏语、苗瑶语、壮侗语中都有声调,中部非洲的语言也都有,还有美洲印第安语。....西方语言中没有声调。非洲、美洲语言中的声调是所谓“高低平调型”,而不是东亚语言中的“升降仄调型”。

                              ——朱晓农《语音学》

那么声调是什么呢?简单的说“汉语的声调是一个音节之内音高的变化。声调是通过音高的变化来区别词汇意义的手段。”

过去人们往往把“声调”也叫做“字调”。因为(罗常培先生在《普通汉语学纲要》汉字是一种表意体系的音节文字。一个汉字大都代表汉语的一个音节,一般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组成。

声调的重要性在“同音字”的概念上体现的最突出,即一个汉字与另一个汉字是否同音,声调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仅仅是声母、韵母相同,严格地说不能算是“同音字”。如果要正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声调的意义与声母、韵母是同样重要的。

现在普通话的声调有4个调类: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北方方言的大部分地方也是这4个调类,但是,很多方言的调类却多有不同,如:山西临县与吴语苏州方言、客家话梅县方言一样,是6个调类,比普通话多出了2个入声调类;太原入声也分阴阳,但是,太原平声不分阴阳,只有一个平声,所以是5个调类;南昌的赣语、福州、厦门的闽语有7个调类;广州的粤语最多,达到9个调类。

下面是我国各地方言及临县声调表:


声调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阴入

阳入

调标

1

2

3

4

5

6

临县

224

44

312

53

44

24

太原

11

53

45

2

54

北京

55

35

214

51

-——

——

沈阳

44

35

32

214

51

——

——

西安

21

24

53

55

——

——

兰州

55

53

35

214

——

——

郑州

24

42

54

312

——

——

济南

213

42

55

21

——

——

武汉

55

213

42

35

——

——

成都

44

21

53

13

——

——

合肥

212

55

24

53

4

——

扬州

21

34

42

55

4

——

苏州

44

24

52

412

4

23

梅县

44

11

31

52

1

5

长沙

33

13

41

45

24

——

南昌

42

24

213

45

21

5

21

广州

53/55

21

35

23

33

22

5

33

厦门

55

24

51

11

33

32

5

福州

44

52

31

213

242

23

4

 

现代汉语里各地方言的调类虽然多寡不一,但是,基本上都是古代汉语“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调类演化而来,演化规律各有不同。

据现有的资料考证,汉语的声调在《诗经》时代已经有了声调。史存直先生的《汉语史纲要》通过对《诗经》“四声分押的押韵单位”的分析,认为:“汉语在上古不但有声调,而且调类大约也是平、上、去、入四类,实在和《广韵》的声调系统并没有什么不同。”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韵书是隋代的《切韵》,《切韵》就是以“平、上、去、入”四声分类编写的。

古代的四声是个什么样呢?

晚唐时期,南阳释(和尚)处忠撰写的《元和韵谱》是这样描写四声的:

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明代释真空的《篇韵贯珠集》有一首描写调型的“讶四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首诗后来收进了《康熙字典》。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大概是,“平声的调值是没有升降变化的平调,上声是个高升调,去声的特点是比较长一些,入声的特点是短促。含义是大致清楚的,但很不精确,而且有含糊不清之处。”(林焘主编《中国语音学史》p198)但是我们终究还是能够从中看出一个大概,可惜当时没有赵元任先生的五度制标调法。

现代汉语的调值描写一般采用的是上世纪30年代赵元任先生创立的五度制标调法。这是一种基于听感、描写个人相对音高的标调法,即把说话人的音高分为五级,最高的[5]度,最低[1]度。

在古代汉语里,汉字的声母是有浊音声母的,如“唇音”声母“帮、滂、并、明”就代表[p][p’][b][m]四个声母,后来浊音声母[b]清化,分别派如相同部位的清音声母[p][p’],大概是为了区分原来的声调(阴声调),浊音声母字一般读为阳声调。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方言多达8个声调的原因。

各地方言的声调分类看似不多,但是,其实际调值却有很大的差别。如普通话的阳平调值是55,陕西西安的去声调值是55,所以,西安人说的“大舅”,听得像普通话的“耷臼”。

各地方言调类的实际调值可谓五花八门,几乎没有整套一样的。调值的不同也是各地“口音”不同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口音”就是人们说话时所带有的某些地域方言的特征。也说是“乡音”。有的人虽然久离家乡,但是,改不了自己的口音,就像唐朝大诗人贺知章一样,“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人们在外地工作时往往使用近似于普通话的发音,但其声调往往是自己的乡音。有的人即使说的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也偶尔会露出一丝自己的“口音”,那“口音”往往就是家乡方言“声调”的流露。南腔北调,其实就是对各地方言声调调值不同的最好的形容。

现在的音韵学中关于方言的分层次理论有“底层”这样的概念,我以为各地方言里的声调可能就是最早的方言“底层”的积淀。

各种方言里“声调”不同的调值也是决定方言之间“通话程度”即“可懂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是你不熟悉的两个外地人(甚至是同一方言区的人)在一旁说着与你无关的一件事时,你往往听不大明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听歌曲,如果是一首你不熟悉的新歌,不看字幕,往往不知道唱的是甚麽,如果是戏曲,就更摸不着头脑了。就是因为歌曲和戏曲的曲调改变了字调的原因。

以上只是就“单字调”说的,如果再考虑到在实际说话时字词组合时的连续变调就更复杂了。李小平先生编写的《临县方言志》就说:“临县方言两字组的连续变调,非叠字组各种声调相配共有36种连调。”如果是初次接触临县方言的人,听临县人说话,简直就像“外国话”。

下面是临县方言与周边各地方言声调的比较表。

 

声调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阴入

阳入

北京

55

35

214

51

***

***

太原

11

53

45

2

54

吕梁地区

交城

11

42

35

2

54

文水

22

423

35

2

312

孝义

11

312

53

2

312

临县

224

44

312

53

44

24

方山

224

44

312

51

44

214

柳林

214

33

314

52

3

314

离石

213

44

312

53

4

312

兴县

324

44

213

52

3

212

岚县

314

55

213

52

4

213

中阳

424

55

312

52

4

313

石楼

214

44

413

53

4

213

汾阳

324

22

312

53

22

312

隰县

41

24

31

55

3

21

大宁

42

24

31

54

21

24

陕北

佳县

213

34

423

53

3

34

吴堡

213

33

412

53

3

213

清涧

213

35

52

44

3

43

 

从上表可以看出:  

1,同属于吕梁地区,位于吕梁山脉东麓、晋中盆地西缘的交城、文水、孝义平声不分阴阳,与太原相同只有一个平声,属于晋语并州片

2,位于吕梁西麓的离石、临县、方山、柳林、兴县、岚县、中阳、石楼、(汾阳)等地平声分阴阳,与普通话一致,但是阳平调值似普通话的阴平,阴平似普通话的阳平;上声和去声与普通话相似,上声是个曲折调,去声都是下降调;入声声调短促,有喉塞音[ʔ],分阴阳入声。特点是阴入声调值似阳平,阳入声调值似阴平。这一特点与远隔千里的吴语区苏州话很相似。

3隰县、大宁虽然在方言划分上与临县属于吕梁片,但是与吕梁片汾阳小片其他地方不同,属于吕梁片隰县小片,阴平、上声似去声,去声似阴平,没有曲折调,入声阳入似阳平,阴入似阴平,与汾阳小片有很大的区别。

4,与临县隔河相望的陕北佳县、吴堡及清涧方言的声调却与临县相近,也属于晋语吕梁片汾阳小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