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酱

分类: 往事难忘 |
番茄酱
----儿时年味之六
番茄,俗称西红柿,是一种常见的食材。我们小时候,过年要想吃“西红柿”,需要头年秋天制作番茄酱。
番茄原产于南/美/洲。因为外表艳丽诱人,被疑为有毒,只用于欣赏。十六世纪传入欧洲;明代传入我国;其作为食材走上餐桌,是清/光/绪以后的事情了。
西红柿色泽红润,味道酸甜,不论是做凉菜,还是做热菜、汤菜,都很好吃。番茄炒蛋、番茄鸡片、番茄牛腩、茄汁腰柳、茄汁虾仁、茄汁鱼,等等名菜,深受食客喜爱。
当年人多菜少,做菜没啥花样,也不需要花样。西红柿主要三种吃法:凉拌、炒鸡蛋、做汤。
当时远郊矿区,没有温室大棚。西红柿只在夏秋两季才有。秋天一些家庭制作番茄酱,过年食用。
对一般家庭来说,作番茄酱费点周折。原料还好说,秋后西红柿量多,价钱也不贵;制作也不难,难题是作酱、盛酱的器皿难找。
用输/液的玻璃瓶。为啥非用它呢?三个原因,一是耐高温,可以上锅蒸煮;二是有橡皮塞,密封性能好;三是直径粗,外形整齐,装的多,好摆放。
当时甭说输/液瓶了,连玻璃瓶都稀少。油、酱油、醋、酒等,都要自带瓶子零打;有的人家打酒用葫芦;另外普通的瓶子,高矮、胖瘦不一样,不好摆放,瓶盖很少,有的插一截玉米芯,有的塞个纸卷;当时玻璃有生熟之分,生玻璃不耐高温,遇热就开裂。当时罐头较贵,平时舍不得吃;走亲戚、看病人,关系铁的才送。空罐头瓶很少扔掉,要摆在窗台、桌子等明眼处,好跟别人显摆。有时候,讨来罐头瓶,一倒热水,“啪—”地一声就裂了。
输/液瓶难找。一方面,只有一家煤矿医院,病人较少,打输/液的更少;一方面,输/液瓶要回收,因为运输、搬运容易发生破损,每月能有一些消耗。
这种输/液瓶,不光能做番茄酱用,还能当“暖宝”用。冬天灌上热水,睡觉前暖被窝,睡觉时捂手暖脚,需求量很大。找输/液瓶要托医院的熟人,每次只能找一两个。因为瓶子紧缺,所以许多人家只能做五六瓶,能做十多瓶,那是相当牛了。
制作过程,相对简单。
选料,比较费事。
西红柿,最好选六七成熟的,不能过熟或者过生;因为过熟质地稀软,经过切、装、蒸,就变成稀汤了;过生,味道较淡,颜色也浅。个头也选差不多的,这样受热均匀。
当时是菜店卖菜,顾客不能随便挑菜。因此买一回西红柿,只能挑出一些能用的,做酱的原料,要积攒好几天。
装瓶,是个细活。
刷净瓶子。这种瓶子口小肚大,不好冲洗。当时有一种刷子,两根铁丝拧成麻花形,前头夹着一些棕毛,伸进瓶子,来回转动,主要是给小孩刷奶瓶用。一般人家没有刷子,不好意思跟人家借;只能用土办法,往瓶子装点砂子或者石籽,加上清水使劲摇晃。
刷好的瓶子,口冲下底朝上,竖在窗台上,控水并消毒。街坊四邻,互相比较瓶子的多少。
切西红柿。因为瓶子口小,所以要切成小块。
这项工作,一般吃完晚饭,在火炕上进行。把西红柿洗净,装在大盆里;菜板、菜/刀刷干净,放在炕桌上。几个女生围桌操作,有人递料,有人操/刀,有人装瓶;一边干活,一边说笑。
最好切成长条,不能太粗或者太细。把它轻轻攥在手里,用手指拢着往瓶口里续;有的地方略粗,卡在瓶口,就用大拇指轻轻往下压,如果压不进去,就用筷子捅。为了多装些原料,要不时转动、颠动瓶子。如此反复,直到装到八成满了,瓶口要留出一些空隙。
蒸熟,掌握火候。
由于家里的笼屉既小又矮,所以蒸番茄酱,瓶子只能倒着放,而且一次只能蒸两三瓶,需要分成几锅蒸。
蒸番茄酱,要注意两点,时间和压力。当时用煤火,火劲不平稳,要根据火劲大小,放水多少,上汽情况,动态掌握加热的时间,不能过久或者过短。
火候稍长稍短还不要紧,更关键的是压力。因为瓶子倒着放,只能盖上瓶塞,不然碎西红柿会流出来,蒸汽回灌进瓶子;而盖上瓶塞,里面的原料遇热后,会产生气体,如果压力过大,瓶子就会开裂。
最稳妥的办法,是用一枚针头扎在瓶塞上,这样大部分气体,会通过针头的气孔排出去。如果没有针头,当时针头也不好找,那可得倍加小心了。
番茄酱蒸好以后,放在荫凉背光的地方存放。做菜时,先从瓶口倒出一些。一瓶酱,能做三四回。
当时的西红柿,味道浓郁,口感细腻,不象现在有的品种,水不拉唧,果皮象塑料布。即使蒸熟,并且存放了几个月,再做菜仍然好吃,连汤都剩不下。
过年期间,我们家的番茄酱,主要三种吃法:炒鸡蛋、茄汁鱼、酸汤面。
炒鸡蛋。烹饪方法和现在差不多,味道和卖相却比现在好一些。因为当时是自家的鸡蛋,味道浓郁,色泽金黄,与粉红色的番茄条搭配,红黄相间,咸鲜微酸,相得益彰。
茄汁鱼。主料是带鱼。当时带鱼很紧俏,按宽度分成几级,去晚了或者钱少,只能买瘦而薄的带鱼。回家以后,进行挑选,肥厚些的带鱼,留着来客人,做红烧鱼。瘦而薄的自家吃,铰成鱼段,用精盐、料酒略腌入味,裹上面粉,中火煎酥。留些底油,下葱、姜、花椒煸香,兑入一些番茄汁,放入鱼段翻炒,让汤汁浸入鱼段。孩子们喜欢这口,先吮吸外层的汤汁,然后吃中层的面糊,再吃鱼肉,最后只剩下那根大鱼刺了。
酸汤面。粮食紧张,早晚喝汤,缺少新鲜蔬菜,喝得人够够地。加上一些番茄汁,再甩点蛋花,那感觉就不一样了,比平时多喝一碗。
老话说:“穿衣、吃饭,亮家当。”从餐桌上的食物,不仅反映了各家经济状况,而且折射出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