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乡美食

(2020-10-09 17:29:18)
分类: 生活漫记

一道家乡美食

 

家乡,在京城南郊,大兴区,以前叫大兴县。

美食,叫“驴//滚”,与北京小吃同名,不论是制作工艺,还是食用方式,都与前者不同。

家乡美食
-------常见的北京小吃

出于对家乡的偏爱,我没啥根据的认为,“驴//滚”是我的老乡发明的,从大兴传到京城,再经过发展提高,最终享誉四九城的名点。

我只吃过几次家乡版的“驴//滚”。当时年纪小,不走心,加上时间久远,所以说不清具体的原料及工艺,希望知情者,予以补充、指正。

小时候“驴//滚”,一般要等我姑来串门。我们老家管姑妈叫“娘儿”,发音和娘差不多。父亲那辈三个孩子;一哥、一姐,我爸最小。爷爷奶奶很早就去世了。我姑住在老家,来我家串门时,不仅带来做“驴//滚”的食材,还要下厨操作。

原料主要有两种:黄粘米和黄豆。

黄粘米,外形很象小米,颗粒稍大,颜色略深,磨成粉面状,蒸熟以后粘性很大,能拉出挺长的粘丝。

黄豆,就是普通那种。

这两种原料,现在很好找。当年却费劲,老家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为主。小米、黄豆等种的很少,黄粘米就更少。淘换这两种食材,不是托人弄呛地走门路,就是买高价的。因此听说要吃“驴//滚”,一家老少笑逐颜开,孩子馋得直流口水。

制作“驴//滚”,需要一些经验。我老爸、我“娘儿”会作,我们家其他人都没学会。

大概的程序是--

和面。用水温很高的水。手揉搓几下,就得拔出来,用凉风吹一会,再继续操作,直到和成面团。和好的面,比较松软,比烙饼的面略软。

黄米面里加不加其他原料?如果加比例是多少?这些我真不知道,不是想拿一手。

捏窝头。和捏玉米面窝头一样。区别是黄粘米窝头个大、眼大、皮薄。捏好后码在笼屉上,上锅去蒸。蒸多长时间?我不知道,估计二十分钟吧。

炒黄豆面。有时从老家带现成;有时用黄豆现加工。我大姐在东北插队,时常带回些黄豆。关键要掌握好火候;火大,要焦糊味,会影响口感;欠火,有豆腥味,也不好加工成粉末。

大概工艺,将干黄豆放进铁锅,迅速地翻炒,炒至七八成熟,外壳与豆仁离骨时,倒出晾凉,将黄豆砸成碎粒;用擀面杖擀成粉状,再过箩筛筛出豆皮。将黄豆粉加入一些白糖,再次入锅翻炒,炒至白糖熔化,水汽被豆粉吸收,豆粉略显潮湿。

炒好的黄豆粉,颜色及形状都象黄土面,通常是盛在小盆中待用。

吃“驴//滚”,既热烈,又有仪式感---

食客围坐在桌前,每人一个小盘,一双筷子。厨师端着盛豆粉的小盆,用勺给每人蒯点豆粉。食客用筷子将豆粉摊开,平铺在盘底,等待大餐上场。

“驴/哥”过来了。

只见厨师手垫毛巾,端着热汽腾腾地笼屉,一边急走,一边夸张地喊:“看着点,别烫着--”来到桌前,探身把笼屉放到桌子中间,一边掀开笼屉帽,放到稳妥处,一边叮嘱说:“别着急,慢点吃。”有人附和说:“是。这比热豆腐还烫,小心烫了舌头。”

蒸熟的黄粘米窝头,已经连成一体,色泽金黄,质感柔软,中间略微凸起,象一块巨大的黄蛋糕,散发着略带米香的热汽。小孩们望着热呼呼的“蛋糕”,不时催问:“爸,能吃了吗?”“妈,赶紧尝尝吧。”

标准的吃法是:站起身子,一手托着盘子,一手攥着筷子的尾部,将筷子头扎进“蛋糕”里,先往上挑,再往起拔,揪下一条粘粘的面泥,然后旋转几下,将面泥缠绕在筷头上。要小挑勤挑,一次正好一口。挑得太多,有两个缺点,一是冷得慢,容易汤嘴沾牙;二是一嘴吞不下,吃相难看,还没别人吃的快。揪好面团,将它贴在盘子里的豆面上,来回翻滚几次,表面沾上一层豆面,慢慢地享受,吃起来甜甜地、软软地、弹弹地。

小孩嘴急,贪吃,有时晾的时间短,有时挑的面泥多,一嚼烫嘴沾牙,捂着腮帮子“唔--、唔--”叫。旁人就开玩笑:“驴叫了。”“闪开点,让它打滚吧。”

我觉得,那黄土似的豆粉、那在盘中来回滚动的面团、那边吃边“唔--、唔--”叫的表情,才是“驴//滚”名称的最初来源。我们老家的“驴//滚”,应该是最原始的最接地气的。

大兴的“驴//滚”,是如何传到京城,传进深宫大院?如何被各层食客喜爱的呢?

我的推测是,由乳娘们推介的。

/家一直有请乳娘的习俗。其目的,一是保证龙/子的营养;二是减轻妃/嫔的负担,更好地伺候主/子;三是避免妃/嫔与子女过分亲近,减少外戚干/正的机率。

明清两代的乳娘,大多来自京郊。大兴县,在明清时的辖区,是现在的几倍,每年输送的乳娘,应该很多。大兴榆垡镇有座“奶//坟”,是拥/正的乳娘谢氏的墓地。谢氏被封为“恭勤夫人”。

这些乳娘年纪很轻,初入深/宫,难免思乡;既想念儿女亲人,也想念家乡美食。老家的“驴//滚”,可能就这样被介绍到京城,受到黄家的赞赏,再经过御//房的细化升级,逐渐变成现在的样子。

现在的“驴//滚”,是一种凉食。

主料是黄米面、黄豆面、豆沙馅,圈成长卷,蒸熟以后,洒上一层干粉,切成小段,从侧面看黄、白、红,层层叠叠,卖相不错。

这种“驴//滚”的来源,据说某年某天,某个黄/圣要吃年糕,差小斯去御//房去取。刚出锅的年糕很烫,小斯没端住,年糕掉进旁边的豆面盆里,沾了一层豆粉。他怕上头怪罪,就慌称新发明了一种美食,叫“驴//滚”。从此歪打正着地流传开了。

这种说法,有些难圆其说:一偌大的御//房里,难道就剩下一块年糕了吗?明知道主人爱吃,不多预备点吗?二小斯和厨子自己没吃过,就敢给主人吃吗?万一上头怪罪,自己兜得住吗?三黄/圣吃过见过,难道年糕沾一层豆面,就不认识了?四宫里的人,很少去村里,能灵机一动,想出形象贴切的名字吗……

我猜想,这个名字是乡下人起的,并一直保存下来,因为它贴切、好玩儿。由于原始的吃法,比较粗犷,也不好操作,逐渐改成现在这样,由热食改成冷点了。

由于名气大,“驴//滚”的价钱不便宜。我家旁边有个小店,按分量称,三个二十多块钱。

老实说,不爱吃这种“驴//滚”,凉了吧唧,腻腻乎乎地,吃完不舒服。有朋友支招说加加热,谁知不加热还好,加热豆馅流得哪都是。

父亲、姑妈去世以后,再没吃过、没见过老家版的“驴//滚”,是不是失传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摘酸枣
后一篇:初秋随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