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洋工、自卑和孤勇者

标签:
文化教育 |
分类: 边走边想 |
第一次看到《孤勇者》的视频是意大利安东尼亚诺童声合唱团的演唱,网上一搜,果然low了,《孤勇者》早已经火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让我想起来在澳大利亚的一段见闻。
澳大利亚是二战中少受伤害的大陆,据称大陆上现在的道路都是二战之前修的,虽有破损,但修的规规矩矩,质量和以前差距不大。我也亲眼看到工人维修桥梁、道路和涵洞,都按照流程操作,每一步骤扎扎实实。反观我们,一条道路,通车用不了多少年,就开始缝缝补补,自始至终,被人戏称为“扒路军”。对比而言,他们无疑是“磨洋工”。
中国旧式建筑中讲究“磨砖对缝”,对砖墙表面进行打磨,工序称“磨工”。1917年,美国人在北京建协和医院,投资巨大,建筑质量要求高,中国人称之为“洋工”,参加建筑工程的工人就把这一工序称为“磨洋工”。后人们用“磨洋工”代称磨蹭、怠工。
在模糊记忆里,奶奶说过“磨洋工”这个词,应该是批评孩子拖拖拉拉效率不高的样子,反观外国“磨洋工”,无疑是精细做工代名词。网上流传德国人修的青岛下水道,虽有夸张的成分,但德国人严谨细致确工作态度也不假,这从德国产品品质可见端倪。由此可见,“磨洋工”反而是个褒义词了。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泰山脚下“孔子登临处”石坊前东侧,有一明代石碑——“登高必自”碑。碑文出自《礼·中庸》:“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此碑正文省略了"卑"字,既符合传统文化中四字成语的简洁性和格律,又体现出古人游戏的一面——严肃问题生活化。碑本身通‘卑’,这样的文字游戏,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相反,登高必自“碑”本身没有“自卑”的含义,反而是强调登高一定是从低的地方微小的地方开始,循序渐进,脚踏实地,才能有所成就。
现在教育上一味地强调“清北”“强基”等功利性的东东,想法能理解,做法不可取,除了制造家长社会性的焦虑之外,最大的可能是配合商业性教育炒作,无疑会缘木求鱼,南辕北辙。反观古人智慧,登高必自卑,不知要逊色多少。正如唐怡在《孤勇者》中写的那样,“人只有不完美才值得歌颂,谁说是站在光里的才算是英雄”。
做一个自卑的人,办一所自卑的学校,从小事一点一点做起,假以时日,一定能“能成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