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彦《大医至简—伤寒论》评注选系列(64)
(2024-06-27 09:13:46)
标签:
文化教育 |
黄儒兴整理
闻道人评注
334
这一条讲的是人体的运行规律。
【此条是厥利伴发,厥热交替。是不是人体的运行规律?不知道。】
陷入阴证而四肢厥冷,气血不能达于体表,人体就只能从里面排邪。那就会下利:如果又发热了,那就是又从体表排邪了,那下利就会止了。汗出咽痛,这是通过体表和人体上部在排邪。如果发热无汗,而下利也不止,人体试图从内外两个层面来排邪,津液势必不够支配,津液不够,那就只能调动血液来支援了。于是便会拉脓血。拉脓血的话,咽喉不会痹,因为邪气已经有出口了。
【阴性病,功能低落,物质匮乏,津液不够支配。阴性病的下利不是排邪。】
从这一类的条文可以看出,《伤寒论》对于人体的理解很朴素很简单,大道至简,医学理论何其繁多,明道之人自然识得真伪。
【以往,明道人都明白了功能的盛衰强弱,但没有明白功能的紊乱。就算医圣张仲景做出了提示,他们也没有明白。少阳病和厥阴病就发生在这个紊乱的气机上。其中少阳病功能不低落,厥阴病功能低落。不过,此条说的并不是厥阴病。】
337
关于厥的原因,仲景的解释是很实在的,或津血虚,或里有淤阻。这里说厥是阴阳气不顺接,这种话说了等于没说,肯定是不顺接了,我们要弄清楚的是为什么不顺接。【确实理解不了。】后世医学有这个毛病,看起来话说得很高深,其实多为以现象说现象的废话。他们还喜欢说某某病是肾虚脾虚引起,比如腰疼是肾虚引起,腰疼是表象,肾虚也是表象,问题是什么引起的腰疼和肾虚。如果是体内长期有瘀阻,气血不能循环归肾,患者也有可能肾虚腰疼,难道也去补肾?这种情况滋补药只会加重瘀阻。其实,腰疼是病,肾虚也是病,都是病灶,都不是根本原因,所谓“治病求其本”,并不是找到肾虚脾虚就找到了本,这和西医的定点思维其实并无多大区别。这是要从人体的能量和大循环来考虑问题,从大局着眼,才能不被小处所制,这才是真正的中医思维。
【人体的能量和大循环也不是大局。厥的根本原因或是本能系统的低落,或是本能系统的紊乱。】
我怀疑这些地方是王叔和加上去的。王叔和大概是好心,怕后世惯用五行脏腑辨证的人看不懂《伤寒论》,还把很多五行脏腑的观念融入了《伤寒论》,为此他还附了自己的文章在《伤寒论》前面,但一看就和《伤寒论》的学术体系不统一,后来很多有眼光的注家就把他的缀文删去了。和他在《伤寒论》正文里做的修改就很难剔除出来。本着不擅自改动,保留原文面貌的学术精神,都不会去动《伤寒论》的内文,这就需要学习者自己分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