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彦《大医至简—伤寒论》评注选系列(48)
(2024-06-04 10:00:58)
标签:
文化教育 |
黄儒兴整理
闻道人评注
阳明病不可攻的情况
204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呕多,言下之意呕的反应比肠道的反应更大,虽然有阳明病,也不可以攻下,因为人体这个时候是选择用呕的方式来解病,若用药也只能顺势而为,自上解病。这是《伤寒论》的核心思想,药物不是治病的,药物是帮助人体治病的,只能帮助人体,不可越过人体,更不可逆着人体之作为行事。
【在伤寒过程中呕是少阳证,这是不可以攻下的原因。】
205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这其实是回到上一章结胸的范畴了。心下硬满有可攻有不可攻,可以参看第128到133条。攻下后,如果腹泻不止会有死亡的可能,这是不应该攻而去攻了,伤了元气,【所谓元气,就是本能系统。气是功能。】破坏了人体自我协调的能力了;如果腹泻很快自己止住了,这是邪去而腹泻自止,说明攻对了,病就会好。这里说的会死,应该是有前提的,就是危重症,或者失控性腹泻一直止不住,一般的情况下不会。
【并不是危重症,这是气机功能失调之硬满,不是什么结胸范畴,不可攻下。】
206 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这一条又在用具体现象讲表里病的治疗顺序。面红、发热,这是有表证,就算有阳明病,也不可贸然攻里,因为要先表后里。面色黄,小便不利呢,那是有黄疸,言下之意攻也要慎重,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利小便。
调胃承气汤(续)
207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 二两(炙)芒硝 半升 大黄 四两(清酒洗)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阳明病,“不吐”,说明没有少阳证,不在大柴胡范畴;“不下”,没有腹泻。只是心烦,这里的心烦是指里有热的心烦。单凭一个心烦可以确定是里有热的阳明病吗?当然不能,必定还要有阳明病的脉和证,行文上不重复而已。读古籍我们不仅要学会读已有的文字,还要知道略去的文字。
【阳明病这三个字已经概括了胃家实本质。】
调胃承气汤,比大小承气汤多了炙甘草,且去了枳实厚朴。炙甘草有补的作用,严重的热实之证是不适宜的,这里没那么热,没那么实,还有点胃虚津液虚,就可以用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