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希彦《大医至简—伤寒论》评注选系列(31)

(2024-05-17 07:58:49)
标签:

文化

教育


黄儒兴整理

闻道人评注

 

人体亡了津液之后的反应

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这一条重视津液原则。人得病了,出现发汗、吐、下、出血证,这都是人体通过这些方式在祛除病邪。这些症状都会让人耗费津液。耗费了津液之后,人体没有出现阴阳失衡的症状,比如心烦,比如自汗,比如畏寒或怕热,比如不欲饮食之类,那就是阴阳自己协调过来了,也就是津液自己协调过来了,那病也就自己会好。

【阴阳自和,就是功能和物质自和,没有出现阴阳失衡。物质,指体液、津液。阴阳自己协调过来了,这一对儿阴阳中起协调作用的是功能还是津液?对于人体生命,究竟是功能更重要还是津液更重要?】

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用了大下之法,又去发汗,于是出现了小便不利,这是人体津液虚少的小便不利。这时候不要强行去利小便。要等小便自己利了,那就是津液回来了,病就会自己好。【是什么使津液回来的?是功能。】

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用了下法,又去发汗,必然振振怕冷,脉微脉细。这是因为伤了津液,里外都虚了,陷入阴证了。

【由此可见,伤了津液,有时候还不是那么严重,可是一旦伤了功能,病性就会发生变化。】

以上三条都是在讲人体亡了津液之后的反应。我们会发现,《伤寒论》一直在重复讲一个津液原则。为什么津液这么重要?因为津液的盛衰就是阴阳的盛衰。阴阳是个虚无的概念,显之于人体就是津液。阴阳无形,而津液有形,辨明了津液也就辨明了阴阳。这就是仲景之学的特色,不以玄说玄,而是以实致虚。

【阴阳是个虚无的概念,显之于人体就是津液。阴阳无形,而津液有形。这是只注重有形,成了强词夺理了。阴是津液,那个阳、功能确实看不见摸不着,可没有功能不是生命啊。中医历来是侧重于研究功能的,不是侧重于研究物质体液的。另一方面,功能可以反映出物质体液,说到阳就同时说到阴了,说到功能就同时说到物质体液了。西医则不是这样的。所以中医推崇艾灸,西医普遍输液。作者的论断正好与仲景之学的特色相反。】

干姜附子汤方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 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先下后汗,亡了津液,陷入阴证,这时出现一种新情况:白天烦躁不能眠卧,晚上安静。前面讲柴胡汤的时候说过,若中轴脾胃虚了,津液气化之力弱了,人的大循环受到限制,就会产生上下不交通的现象,于是上热下寒,也就是上下的阴阳不顺接。这里讲的是津液更虚,里外阴阳严重不顺接的情况。里外阴阳不能互相交通制约,白天行阳气就过于烦躁,晚上行阴气就过于安静。

【阴阳不顺接是什么意思?什么机理?理解不了。只能理解到血液循环功能极度低落了。】

那为什么不用柴胡类方剂来治疗呢?看后面,“不呕”,说明无半表半里证;“不渴”说明也没有夹杂里热证;“无表证”,那还是里证;“脉沉微”是里阴证;“身无大热”说明热只是表象。通过层层排除,最后锁定为里阴证。

而柴胡类方剂是治半表半里证的,所以不能用。

这是比较难的辨证,必须了解整个六经病的特点,通过综合分析比对,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我经常提醒初学者,在把整个六经学完之前不要给人看病,因为临证错综复杂,不能全面分析的话就容易出错。

这个方子很简单,就两味药,生附子和干姜。若再加一味炙甘草就是四逆汤了。为什么不用炙甘草呢?因为甘以缓之,甜的东西有缓和之性,这里要取生附子的通行之力来打通里外阴阳,所以不用炙甘草。

【打通里外阴阳是什么意思?打通一个“虚无”的概念何用?这让读者无法理解。似乎是振奋濒于衰竭的循环吧?】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 三两(去皮) 芍药 四两 甘草 二两(炙) 人参 三两 大枣 十二枚(擘)生姜 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发汗后,身疼痛”,桂枝汤证。脉沉迟,津液偏虚,还没有虚到阴证的程度,没必要加炮附子,于是将芍药和生姜各增了一两,再加人参,名为新加汤。

【在新加汤证上强调津液虚是正确的。滋阴解表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