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彦《大医至简—伤寒论》评注选系列(30)
(2024-05-16 07:53:51)
标签:
文化教育 |
黄儒兴整理
闻道人评注
伤寒论的核心精神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脉浮数”,脉浮说明有表证;脉数可以理解为一种躁动之象,这是人体有邪气时的反应,当然,如果这个数是快而有力,那就是有热。总之是有表证,应该从汗就能治好。若用下法,便会“身重心悸”。“身重”是表证仍在;“心悸”是伤了津血,心脏带血带不上了,就会一下一下地悸动来加速带血。这个时候虽然有表证,不可发汗。可以等着人体自己出汗,病就能好,这是等着人体的津血自己回来。
如何知道伤了津血呢?因为尺脉微弱,尺脉主下亦主里,这说明里虚。“须表里实”,这里的实是指津液实,“津液自和”,就是要等人体的津液自己回来,人体自己出的汗才能治好病,强行发汗只会让病加重。
《伤寒论》最核心的精神不在其独有的辨证体系,也不在其精妙的组方用药,而在其顺应人体自然之良能的治病法门。【作者的这个见解非常正确。法门,就是方法,其实这里说的就是以本能系统为依据,以顺势利导为方法。】这一条便极好地阐释了这一原则。能治病的只有人体自身,药物只是顺应和协助人体。逾越人体行事的治病是治不好的。
判断津血多少的方法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脉浮紧,身疼痛的,本当以汗解。如果尺脉迟,就不可发汗,因为尺脉迟是荣气不足,血少的表现。
这一条虽短,却体现了三个原则:第一,津液虚不可发汗;第二,判断津血之多少,也就是阴阳问题,脉象比较准确,《伤寒论》里碰到阴阳问题往往会有脉象的描述;第三,判断津血之多少,尤其是尺脉比较准确。【判断津血干什么?辨证辨病。确定病性,看病势走向。】所谓寸脉主上主表主阳,尺脉主下主里主阴,尺脉是源头,津血的多少自然是尺脉反应得更忠实,这也是顺应人体运行的客观的理解方式,因为人体的气化过程是从里从脾胃开始的,气化的阳性能量向上向表走;剩余能量再从表回落,转换成阴性的有形物质向下向里回到肾,完成这样的一个大循环。【这也属于作者自己的见解。实际上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以,脉的运行和人体的循环方式是可以互证的。真正的中医不仅辨证不能故弄玄虚,辨脉也不能故弄玄虚,必须在人体里找到实实在在的依据。后世的脉学玄虚的名词多,虽然有些玄虚的东西不无道理,但不能只谈玄虚的概念,就会有忽视人体本身,以玄说玄之误,还是必须弄清楚人体里面实实在在是什么。这也是仲景体系和后世体系不同的地方。
【中医用阴阳说生命,人体里面实实在在的,起主导作用的是阳系统、自主功能系统、本能系统。本能系统也具有它自己的实实在在的升降出入的循环过程。中医,也只能看到它呈现出来的态,很难给它在内部画出一条准确的循环线路。取大象嘛。】
判断津血之多少,不但尺脉,沉取也是很准确的,沉取无力或空虚则是阴,因为浮为阳为表,沉为阴为里。
迟脉是脉来迟缓的意思,表示血气不足,运行无力。有人问尺脉迟,难道寸就不迟吗?其实迟不仅能形容速度,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迟缓的状态。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关于麻黄汤,前面已解释得很详尽。此二条行文并不严谨,不能只凭一个“脉浮”和“脉浮数”就说可以发汗。疑有错简,或是后人之加注。
【从血液循环系统看自主功能系统,看本能系统。这是中医诊断的七象之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