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彦《大医至简—伤寒论》评注选系列(29)
(2024-05-15 11:08:42)
标签:
文化教育 |
黄儒兴整理
闻道人评注
小柴胡汤方义
这个方子只有七味药,建中的参姜草枣占了四味,可见少阳病的根源是脾胃弱。【这是作者的见解,其实根源不是脾胃功能差。】柴胡是疏通剂,疏通半表半里之结滞。【所谓疏通,就是调节,调节气机功能的紊乱之结滞。】半夏是降逆的,降的是水。黄芩是苦寒的,降的是火。
先建中,再以柴胡疏通表里,半夏、黄芩降之,生姜升之,上下表里之循环便得以恢复。【顺序反了,必须先调节紊乱再谈其它。】为什么没有干姜附子这些能温下寒的药呢?因为少阳证是以上热为主的,下寒并不明显,只需循环恢复了,能量归于下焦,下焦自然就热起来了。半表半里的阴证(也可以归为厥阴病,因为是具有寒热夹杂的特点的阴证)会用到干姜附子。
【先建中不是治疗少阳病的思路。不用干姜附子因为这是阳性病,功能并不低落。由此可见抛开病性只谈病证是不妥的。什么是半表半里的阴证?那就是厥阴病。病性的归属是有依据的,不存在“也可以”这种不准确的说法。】
小柴胡汤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在古今的医案中,小柴胡汤几乎可以用于治疗一切急慢性疾病。我个人用它治过的病也数不胜数,涵盖诸如妇科儿科、肿瘤瘰疬、消化肝胆、无名炎症、血压血糖、哮喘皮肤等几乎所有类别的疾病。因柴胡汤运用之广,据说江湖上还出现了一个“柴胡派”,治病专开柴胡类方剂。
柴胡汤之所以运用广泛,首先是因为半表半里所主的区域太大;其次,当三阳合病的时候,是治从少阳的。当同时具有太阳证、阳明证和少阳证的时候,只要治少阳就都可以治愈,这又大大地增加了柴胡类方剂的使用频率。
【越是应用广泛的方剂,越是说明它抓住了这类疾病的共性。为什么治从少阳?因为不调节紊乱,什么也治不了。】
现在从药物上来讲小柴胡汤。
七味药当中的建中四味是后世医家认为不治病的药。现在医师的方子里很少有甘草大枣了,用一点甘草还说是“和百药”,意思是不起什么实质作用。柴胡、半夏、黄芩也不是什么特别的“治病”的药,只是普通的常用药。为什么这么普通的几味常用药组成的方子,却可以治好这么多的疾病呢?这就证明了药物是不治病的,药物治的是人体的秩序。小柴胡汤正因为能平衡一种很常见的人体失衡的局面,所以才得以运用无穷,治好那么多的病。
【常见的人体失衡的局面是什么?就是气机功能紊乱。小柴胡汤是用于自主功能不低落的情况下的纯自主调节方剂,是针对此类疾病共性的方剂,是一个基础方剂,因此应用范围较广泛。】
柴胡
柴胡,这味药历来误解很多,最主要的就是说它升提,很多后世的医师因此不敢用它。少阳病的四个主证,心烦也好,胸满也好,呕吐也好,头晕也好,包括兼证口苦、咽干、目眩,哪个不是上逆的的症状?为什么吃了都能好呢?先且不说柴胡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升提,本身上逆的证是人体通过向上的趋势来驱邪,顺势而为就应该升提来解决。《伤寒论》里所谓病在上从上解,病在下从下解;病在表从表解,病在里从里解,说的就是这个顺势而为的大原则。惧怕柴胡升提实质上就是一种对抗人体,而非顺应人体的治病思维。
柴胡这味药,香气平和,煎的时候不易闻到,尝的时候才有。这种香气没有白术之厚,没有桂枝之散,没有白芷花椒之辛扬,而是居中,不偏不倚,所以疏通的是半表半里。柴胡还略微兼有一些辛凉和苦味。辛凉则能透表;苦则能降下,所以柴胡兼能疏通表里上下。经方里作为主药的药,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属性,柴胡所禀的居中之性便是,是极其难得的。柴胡算不上升提,要说升提,姜桂芷椒荆防都比它升提得多。
柴胡药力轻,药性平和,临证上用量要比较大才能奏效。小柴胡汤里用的是汉制半斤,合一百二十五克。考虑到当时可能是生鲜药材,晒干后要损耗一部分,所以按目前的方式,应用的时候是需要打折扣的。我在久服的慢性病方子里一般也要用个三十克以上。如此平和的一味药,既非香烈,且有微苦,何来升提之惧?何来耗肝阴之说?如果用柴胡都怕升提耗阴的话,芷椒荆防怎么办?南方人天天吃辣椒吃火锅怎么办?我曾见过一个老大夫开方子,白芷、黄芩、苦参这样峻烈的药一开就是二十来克,柴胡开个三五克却还小心翼翼,实在不可理解。正是这些以讹传讹,不重实证的言论将中医锁入了重重迷障。
同样像柴胡这样被误解的常用药物还有麻黄、细辛。坊间传言“麻黄细辛不过钱,过钱有危险。”一钱是三克,也就是说这两味药不能超过三克。在北京的药房超过六克不卖给你。其实古今很多医学大家遵《伤寒论》,用量都偏大。包括胡希恕在内的很多经方大家都驳斥过这种言论,胡希恕说他按《伤寒论》的剂量运用了一辈子,没有出过危险。是不是要按照《伤寒论》的原剂量,这个要探讨,毕竟当时有可能是生药材,而现在都是干品,但也不是今天所认为的这样。其实个别中药说吃了有问题有可能是因为误服了生品,并不是指的入汤剂。很多植物都不能吃生的,这是常识,扁豆黄花菜吃生的都能毒死人。麻黄细辛这两味药就是生服,过敏的有,毒死人的情况别说见过,连权威医书的确凿记载都找不到。有说细辛闭气,细辛是芳香疏通的药,怎么会闭气?后世医学之弊就在于不实证,人云亦云,宁误信其有,亦不敢说其无。世人只知医学上的错话杀人,不知说废话,不敢说真话也要杀人。柴胡、麻黄这样常用的经方药,如果不正其名,当用不用,岂不也是要误人杀人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