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希彦《大医至简—伤寒论》评注选系列(14)

(2024-04-28 17:02:09)
标签:

文化

教育


黄儒兴整理

闻道人评注

 

(一)三阳病证及其对应方剂

太阳病

太阳病,简而言之有两个关键含义:表(排病层面);阳(能量)。【阳,就是功能不低落。】

太阳病分为伤寒,中风,温病三种证型。【太阳病是伤寒病,没有温病。】

这三种类型实质上主要是根据能量状态的不同来区分的。中风,能量有损耗。典型证:汗出、恶风。适用方剂: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炙甘草、大枣)。【解肌法。“能量有耗损”是体液不足。】

伤寒,能量未损耗。典型证:不汗、喘。适用方剂: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发汗法。“能量未耗损”是体液充足。】

温病,能量富余而生热。典型证:汗出、喘、怕热、心烦。适用方剂:麻杏石甘汤(麻黄、生石膏、杏仁、炙甘草)。

【麻杏石甘汤证不是太阳病。温病类感冒应当用透表法,《温病条辨》上有论述。“能量富余而生热”是内部出现了排异反应。】

先列举一些太阳病的主要症状:发热(体温升高)、汗出、不汗、鼻塞、头痛、体痛、恶风、恶寒、怕热(自感燥热,非体温升高)、心烦、喘。

这些症状当中,如发热、鼻塞、头痛、体痛、恶寒这几项是三种类型的太阳病都有可能出现的证。余下的证,为相对指向较明确的典型证。

辨证的原则一:取大象

即找到最典型的现象。例:病人出现发热、鼻塞、头疼、体痛、不汗、喘。其中有伤寒的典型证“不汗”、“喘”。是否可以断为伤寒。在现有条件下是可以的。

如果再加上一个证——“怕热”。

这就是“不汗”和“怕热”两个典型证在一起了。怎么办?温病有没有可能不出汗?是有可能的。那伤寒有没有可能怕热?不会。怕热一定是身体里面有富余能量而生热。这样来看,怕热这个情况更典型,更能说明问题,那就要断成温病。这就是取大象的用法,就是取其中最典型最能说明问题的现象来综合分析而断病,才能做到更高的准确率。

临证之难在于错综复杂,似是而非。为了达到更高的准确率,辨证原则二:单一证不可断

比如说单一典型证“汗出”,有多种可能性;单一典型证“喘”,也有多种可能性。单一典型证“怕热”,也有多种可能性,比如后面会讲到,阳明病也会怕热。单一证一般来讲都具有多重可能性。所以,只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证来合参指向同一个结果,准确度才高。比如说,不汗而喘定伤寒,汗出而喘定温病,准确率就高了。

辨证原则三:脉证相应

脉象主要是定阴阳大方向的,所以必须要脉证合参。

比如:汗出、恶风两个证,如果合上大方向为阳的脉,才能是太阳病,才能指向太阳病里面的中风类型。如果汗出、恶风两个证合上大方向为阴的脉,那就是表病和阴病组合,为少阴病。

《伤寒论》的理法就是这样通过证据,层层比对推导而得出结论,就像法院审案。从整部《伤寒论》的基本条文可以看出,皆是客观证据的推论,无丝毫之主观。这才是《伤寒论》在临证上的可谓伟大之处——理法精神。这也是《伤寒论》之所以能达到极高疗效,在临证方法上与其他医学最重要的区别。

这种精神的核心观念是客观,而非主观。主观的医学容易错误率高,而且需要很长时间和很大量的经验积累,才能达到一定疗效,而且很难复制。而客观的,有严格推论方法的医学则可以短时间学会,而且能达到很高的治愈率,而且好复制。这就解决了中医界的两大难题:可言明可操作的清晰理法和复制传承问题。在今天的中医学现状下,经方中医的这种客观和理法精神,尤为难能可贵。

【《伤寒论》的理法精神的核心是客观,而非主观。这是正确的。可认知上把划分阴阳的依据由功能替换成能量,把麻杏石甘汤证当作温病归入太阳病,就已经乱了理法了。可言明可操作的清晰理法和复制传承问题,已经被本能系统医学实现了。】

证型——方剂——典型脉证

伤寒——麻黄汤——无汗而喘;脉紧

中风——桂枝汤——汗出、恶风;脉缓

温病——麻杏石甘汤——汗出而喘、怕热、心烦;脉盛、疾【这是热喘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