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彦《大医至简—伤寒论》评注选系列(13)
(2024-04-27 08:28:15)
标签:
文化教育 |
黄儒兴整理
闻道人评注
伤寒论是能量和势能的医学
《伤寒论》是能量和势能的医学。【这个能量,就是在谈功能,这个势能,就是在谈病势。作者强调能量,给初学者的理解平添了几分困难,说是大医至简,实际上已经走上了岔路。换句更合适的话,《伤寒论》是基于功能和病势的医学。】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来认识一个脉象,就能把握住能量格局大的方面。有些医学体系会用脉象来断人体很细微的东西,根据《伤寒论》的原则,建议在临证的时候先不要去关注那么多,小处着眼,终将受大处所制;大处着眼,小处也会随之得以解决。所以,我们取脉的时候主要是要训练自己取方向取大局的能力。有了把握大局的能力,如果能兼顾精微的技术当然可以;如果说没有定大局的能力,却将注意力放在各种脉的奇巧伎俩,或以脉辨病的名相之学上,是不可能运用好《伤寒论》的方法的。
【整体决定局部。】
古人号脉所谓“三部九候”。三部指的就是寸口(腕部桡动脉)、趺阳(足背部的胫前动脉)、人迎(颈侧动脉)。
现在多数情况一般只取寸口脉。《伤寒论》讲到脉象的地方不多,讲到三部九候脉就更少。虽然在《伤寒论》的序言里明确提到三部九候脉的重要性,但关于此序言学术界普遍已有公论,是后人加上去的。如果是序言里明确提出的重点,而正文里却极少提及,这也是不合理的。《伤寒论》的总原则是脉证相应,不以单一现象论病,因为单一数据常常指向多种可能性,只有在全面的脉和证的数据当中来分析人体,且脉证之间,证证之间互相佐证,互相勘误,才能达到最大程度的客观准确。所以《伤寒论》并没有把单一法门发展得很复杂。因为过于发展某个方法或依赖于某个方法,容易带来认知上的偏执和误判。《伤寒论》发展的是辨证思想,就是在全面的现象当中来寻证来推导,不执不着不偏不倚中正公允。在思辨精神和心性上站住脚跟才是学医上最难的东西,比学方法难。三部九候脉可以用,尤其在情况复杂的时候,多一个数据,多一层验证总是好事,但《伤寒论》全面辨证的核心思想不可走偏,走偏了容易丢掉最精髓最有效的东西。
【有见地。】
脉象——常用药物或方剂
阴脉——附子、干姜
阳脉——生石膏、大黄、芒硝
寒——附子、干姜、生姜
热——生石膏、大黄、芒硝、黄连、黄芩、黄柏
弦紧脉——桂枝、麻黄、陈皮、香附、木香、枳实、枳壳、厚朴、当归、川芎、大黄、芒硝【应加上柴胡】
散大脉——山萸肉、白芍、乌梅、五味子、龙骨、牡蛎
上盛下虚脉——用药可寒热并进,且可酌情加收敛下行药如山萸肉、茯苓、半夏、白芍、生代赭石。方剂:以里证为主的上热下寒,为半夏泻心汤类方;以半表半里证为主的上热下寒,为柴胡类方剂;以表水证为主的上盛下虚,为越婢汤、大青龙汤类方剂;以阴证为主的上热下寒,为金匮肾气丸、黄土汤、乌梅丸、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类方剂。
上虚脉——相应的能量药加上行药如升麻、葛根、桔梗、黄芪。
阴虚阳亢脉——地黄、瓜蒌根(天花粉)、麦冬、阿胶。
病位
《伤寒论》里论述最多的是关于排病层面和位置的问题,简称病位问题。《伤寒论》这套医学不立病名,不是以药治病的医学,而是治理人体排病渠道的医学。何以见得?假如用一句话来证明你读过《伤寒论》,应该是这一句:“此为表”,“此为里”,“此为津液虚”。这就是《伤寒论》里几乎无限循环模式在讲的内容,大部分篇幅都在重复的表里、津液问题。通俗地说就是往表排病,往里排病,还有能量的问题。研究《伤寒论》不立足于此,临证不把相关的方法和系统弄明白,反而着眼于书中很少提甚至不提的理论,无异于南辕北辙。
【排病、排异,一个意思。是人体的什么在排病?是自主功能,是本能系统。】
六经是人体排除病邪的六个渠道,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个层面,三个层面各有一组阴阳,统称六经。
【六经是六个系统,每个系统各有各的内容,按六个系统辨别疾病,就是顺藤摸瓜,当摸着瓜后,方法也就随之出焉。我们所要学的就是掌握六个系统的内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