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生白大医方药论35外源性疾病疫病方论6(温病过程中的阳盛伤津)
(2023-10-09 16:20:37)
标签:
文化教育 |
关注温病过程中的阳盛伤津
脱水脱掉的不只是水
医院里有个症状脱水,脱掉的不光是水,脱掉的东西很多,有益生命的物质,这个人很快出现很多毛病。一是心衰,中医对于汗和体温,有自己的看法,中医把体液丧失太多不叫脱水,叫伤津,因为津不是代表水,水不能代表津液,中医处处是整体性,哪怕用一个字一个词都带着自己的整体性。
津液是什么,是水,有生命物质在其中,电解质,微量元素,都在这含着。它是个整体,是宏观。还有小便难,津液都从汗里出来了,哪里还有小便,这小便难的时候利尿,肾脏的活动是空的,空的活动是不舒服的,一排便是空的,难受。小便难那不小便,不是那么回事。难受。汗太多以后,体温丧失,体温降低了。发烧不好受,体温降低更难受。
温病有一分津液不死:热清则津生
津液关系的部位,关系的功能太多了,中医对于功能和津液,习惯的叫阳气与阴液,因为阴属于一种有形的物质,阳属于一种无形的能量,所以它叫阳气,叫阴液。这两个东西在中医心里,有个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互根的东西,这是整体观也是宏观性。中医对于津液和功能怎么看?阳盛则伤阴,阳气太盛则伤害津液,如发高烧,丧失津液非常严重。所以温病学家有句话说:伤寒有一分阳气不死,温病有一分津液不死。对温病消耗津液认识的非常深刻,温病生死全在津液,伤寒的生死全在于功能。
中医对于这两个东西的关系,阳盛则伤阴,发烧,高热,特别伤阴,怎么办?撤其热,则津足,热撤了,津液就补起来了。怎么撤热?还是排异。把异物排出来津液就恢复了。
阳亡津枯:功能和津液的辨证关系
还有一个:阳亡津枯,功能不行了,津液就没了,为什么阳没有了津液就没有了?津液是阳生的,功能生出来津液。功能生出来津液就是阳生,则津足:阳气复,津自进,他们是互根的关系。我生你,你生我,没有我就没有你,是阴阳互根的关系。
以桂枝加附子汤为例:桂枝加附子,芍药是42克,因为它要缓肌,重要的还是附子,用炮附子,因为有毒,经过火炮以后,毒性就降低了。用生附子的病记住都是非常危急,危在旦夕的心衰,循环衰竭,脉没有了,体温已经低到35度,意识已经不清楚了,或者脉微细欲绝,这种程度用生附子不忌讳毒性,药性发挥的越快越好,因生命危在旦夕到了分秒必争的时候,不在于那个毒性而在于心脏功能的迅速恢复,所以它用生附子,有这点区别。
提升功能和清热生津并重
在本能医学里,阳指功能,津指包括微量元素和电解质在内的体液;阳盛可以是高烧出汗,阳亡可以是阴性病理过程中功能极其低落的状态。“阳盛伤津”是发烧出汗消耗津液,津液枯竭会损害身体,所以说“温病有一分津液不死”;“阳亡津枯”指功能低落导致身体没有能力制造津液,人也会因津液枯竭而死,所以说“伤寒”(“伤寒论”中的阴性病)有一分阳气不死。
更多情况下,一定程度的“津枯”和“阳亡”同时存在:虽未“津枯”但津液缺乏,虽未“阳亡”但功能衰微。对此,需要同时补充津液和增强功能。“长期无名发热”就是这类病,其特点是:开始发冷,体温不高,颤抖一会逐渐不颤抖了,体温逐渐上升到38度、39度、40度,不冷了,没有恶寒了,继续发烧,不出汗。这样发烧可以时间很长,久治不愈,有的会烧一年多。长期无名发热,是因为病人虚弱(阳亡)导致身体无法制造足够津液(津枯),常伴有干燥症,如口干、咽干、眼干等。需要用桂枝汤解肌以提升功能,同时用柴胡、鳖甲、地骨皮、黄芩、麦冬、生地补充津液和清热。处方如下:
长期无名发热方:
桂枝30克、白芍30克、甘草13克、生姜15克~切片、大枣12枚~破开、柴胡30克、地骨皮40克、鳖甲50克(如退烧慢可加至100克),成人两次分服。
编者按
文中用“温病”指代包括流感(病毒性感冒)在内的所有传染病,用“疫病”一词指代烈性传染病;文中对于温病真热假寒和阳盛伤津的论述,同样适用于疫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