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厥阴病证治分享19(热利呕哕4)
(2023-08-18 15:31:09)
本章热利呕哕皆杂病,不属伤寒范畴。因原载于厥阴篇而在此讨论。
12.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本条在原著第381条。本条不是伤寒,是发于伤寒的杂病。哕而腹满是胃家实邪,水蓄心下,小便不利而腹满导致哕;宿食结聚,大便不通而腹满致哕。视其前后,前为小便,后为大便,知其大小便何部不利,利之则气通,通则气顺,气顺则不上逆为哕。师傅讲:“《金匮》已载此条,无伤寒二字。此条当是从杂病移来而冠以伤寒二字。”
13.伤寒本自吐下,医复吐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本条在原著第359条。师傅认为,此条是伤寒过程中的继发症,类似生姜泻心汤证。此证为胃家虚热,虚是胃气虚,即胃肠功能衰弱而有热邪。《内经•至真要大论》讲:“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病本自吐下,复以吐法误治,伤害胃气,热不得去而胃气已伤,造成寒格更逆吐下,食入口即吐。所谓寒格,是胃气虚而格拒作吐逆。饮食入口即吐乃胃热,《金匮》说:“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所以本条是胃气虚而有热造成的吐利。因此,用人参补胃气,用干姜温中止利,黄芩黄连清热消痞。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干姜 黄连 黄芩
人参各42克
上四味,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注:本方乃半夏泻心汤去半夏、甘草、大枣加黄连28克。去半夏是因吐而复吐,胃中空虚,无需半夏之降。去甘草、大枣因其味甘助满之故。加黄连以清热止痢。人参、干姜以温中补虚,芩连清热消痞,并行不悖。
14.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本条在原著第357条。本条历代注家多以为不是仲景文字。况方中药物繁杂,分量悬殊,思想混乱,绝不是仲景手笔。本条之脉证,师傅说:“急用参附回阳尚恐不救以治阳实之品治亡阳之证,是操戈下石矣!敢望其汗出而愈哉!”这样做的结果必是汗出而死。方剂杂乱,在此不再写入,可在原著中查找。(待续)
(此处所讲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本人恩师郭生白大医所著的《伤寒六经求真》,根据本书产权代表的声明,书中内容可以用于公益传播,如果从事营利性活动应当经授权,本人传播的中医知识,纯属公益,不带任何盈利性,目的是:把大德们的临床经验传播给大家,让大家有病自己治,免受庸医危害。由于水平有限,阐述的内容肯定有不到之处,恳望智者、大德指导、指教,末学将不胜感激!)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