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厥阴病证治分享11(厥利3)
(2023-08-07 16:11:46)
本章原为厥阴篇内容,但师傅认为,从病理上看皆不合厥阴病界说。现另作一章讨论,用以区别伤寒厥阴病。
7.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知胃气尚在,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反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厥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本条在原著第332条,原著和本条内容不尽相同。本条说的也是厥与热周期交替之证。凡厥利皆不能食,反能食的或为除中,除中者死。除中即消除中气之谓。中气即胃气,无胃气者死。实际就是咱们常说的“回光返照”那种情况。厥利当不能食,反能食的,给以索饼,索饼即今之面条。食后不发热不烦躁是有胃气的表现,有胃气者生,所以可期待明天夜半病愈。本条大意如此,师傅讲:“临床中曾见有除中以外,未曾见有厥热相应病愈之证。”
8.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撤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撤其热,腹中应冷,应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本条在原著第333条。本条是说除中的病理。“伤寒脉迟六七日反与黄芩汤”确实无根据。伤寒脉迟不大便是有硬屎,为里热结实证。若伤寒脉迟下利为里寒证。本条应为脉迟六七日下利,反与黄芩汤撤其热。如果没有下利,反与黄芩汤没有根据。脉迟有下利为阳虚里寒,黄芩汤为治热利之药,反用于寒利,更伤害胃气,造成除中,除中必死。
9.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本条在原著第341条。本条所说是厥与热周期交替之证。热多厥少为病愈的表现,若发热下去的必便脓血。与6、7条意思略同。(待续)
(此处所讲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本人恩师郭生白大医所著的《伤寒六经求真》,根据本书产权代表的声明,书中内容可以用于公益传播,如果从事营利性活动应当经授权,本人传播的中医知识,纯属公益,不带任何盈利性,目的是:把大德们的临床经验传播给大家,让大家有病自己治,免受庸医危害。由于水平有限,阐述的内容肯定有不到之处,恳望智者、大德指导、指教,末学将不胜感激!)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