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辨阳明脉证治分享23(阳明病下夺病势)
(2023-04-23 08:12:14)
标签:
文化教育 |
阳明病下夺病势是伤寒阳明病的最高阶段。或愈或死在此大致结束。在此理法很完备,辩证非常缜密。治疗非常精致。郭老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在本章收录32条,症状变化各有等差。以变化的观点看,32条各有特殊;以不变的观点看,32条又都相同。从特殊性看,有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大小调胃承气汤所治之证各不相同。如果从其共性来说,三个承气汤皆是热结在里的下夺病势。在本章中,郭老先从诸证的变化而知其不变的角度,再进一步从其不变扩大对其变化的认识。为了让大家掌握,编者可谓是费尽心机。
19.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燥,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需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本条在原著第251条。郭老讲:此条是阳明病的调停之法。不说阳明病而说“得病二三日”是因为没有阳明病的典型症状。脉弱是气虚血亏的病机。无太阳的发热恶寒头项强疼之表证,又无柴胡汤证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烦燥,心下满,能食并非可下证。但心下硬而烦热是胃家实热,因脉弱不可用下法,所以用小承气汤少少与和之。“少少与微和之”是个量,是个不能定的量,这个量的大小必须按照“微和之”这个要求而定。假如服下小安,到六日就可以与小承气汤一升(200毫升),取下。这里必须注意:先少少与微和之,待服下小安,第二日再与一升取下,是个试服之法,用意十分谨慎,以求稳妥。如果服小承气汤一升,仍不大便,而且小便少,虽不能食,屎定未硬,若攻之必溏泻。必须小便利,不能食,才是硬屎的症候,乃可以大承气汤攻之。此条只因脉弱,而小心谨慎,步步为营进行调停,一旦掌握病机,即下决心一战成功。这也可以看到,张仲景神机妙用之处。
20.伤寒若吐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本条在原著第212条。本条郭老讲:是因太阳误吐或下后,不解而转变为阳明,病情分微剧三等,都主以大承气汤。五六日至十余日不大便,日晡潮热谵语,是胃中燥屎,当以大承气汤主之。若病情剧的,发作时则不识人,循衣摸床,出现意识神经障碍,微喘是循环已衰,直视也是中枢神经障碍。这是阳明病的危重证候。如果脉弦的,说明正气尚可与邪气一争;若脉涩,以表明气虚血少,正气已衰,体液欲竭,不禁承气汤一攻了。若病情轻微的只发潮热谵语,以大承气汤主之。大承气汤的目的在通利硬屎以泻热实,祛除病理物质。所以一服得便利,不可再服。
(此处所讲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本人恩师郭生白大医所著的《伤寒六经求真》,根据本书产权代表的声明,书中内容可以用于公益传播,如果从事营利性活动应当经授权,本人传播的中医知识,纯属公益,不带任何盈利性,目的是:把大德们的临床经验传播给大家,让大家有病自己治,免受庸医危害。由于水平有限,阐述的内容肯定有不到之处,恳望智者、大德指导、指教,末学将不胜感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