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辨阳明脉证治分享21(阳明病下夺病势)
(2023-04-19 16:15:46)
标签:
文化教育 |
阳明病下夺病势是伤寒阳明病的最高阶段。或愈或死在此大致结束。在此理法很完备,辩证非常缜密。治疗非常精致。郭老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在本章收录32条,症状变化各有等差。以变化的观点看,32条各有特殊;以不变的观点看,32条又都相同。从特殊性看,有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大小调胃承气汤所治之证各不相同。如果从其共性来说,三个承气汤皆是热结在里的下夺病势。在本章中,郭老先从诸证的变化而知其不变的角度,再进一步从其不变扩大对其变化的认识。为了让大家掌握,编者可谓是费尽心机。
16.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
本条在原著第213条。此条是阳明病理,郭老认为,其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阳明病因里热多汗,因汗出多结肠的强吸收而胃中燥,结肠干燥则结成燥屎,病理代谢物质滞留肠道,其毒素进入循环而引起脑证。此证或有腹满,如无腹满,调胃承气汤更适应。若一服谵语止勿再服,过下伤阴。
17.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本条在原著第217条。本条辨燥屎,汗出谵语为结肠有燥屎的症候,其病理如上条。多汗、燥屎、谵语是递为原因的。凡结肠有燥屎则潮热,手足濈然汗出、不能食、或腹硬满疼等。文中“此为风也”以下二十七字当删,此后人注语误入正文,从形式到病理都与阳明病不合。“此为风也须下之”一句,“风”一般指掉眩或神经症状,这里是指谵语而言。谵语为风,须下之;风如何下?“过经乃可下之”一句,既已汗出谵语有燥屎,不必再嘱过经乃可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一句,已经谵语。都是废话。不是张仲景的文字。
(此处所讲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本人恩师郭生白大医所著的《伤寒六经求真》,根据本书产权代表的声明,书中内容可以用于公益传播,如果从事营利性活动应当经授权,本人传播的中医知识,纯属公益,不带任何盈利性,目的是:把大德们的临床经验传播给大家,让大家有病自己治,免受庸医危害。由于水平有限,阐述的内容肯定有不到之处,恳望智者、大德指导、指教,末学将不胜感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