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辨太阳脉证34(太阳病理阶段的继发症)
(2022-06-09 09:29:16)
标签:
文化教育 |
郭老把太阳病理阶段的继发性杂病从伤寒中析出来,单立一章分别讨论,以利大家学习应用。
五、虚烦
郭老讲:“所谓虚烦,是对胃家实之不大便之烦而说。此证以心胸烦热不眠为主要证候,常发生于伤寒阳性病理过程之后。”
1、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本条在原著第76条,和本条稍有差异,原著“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之后,是本条内容。郭老讲:“虚烦之症,继发于伤寒汗吐下之后。”但并不是说,汗吐下的方法不对,这是因为病后有余热。栀子豉汤是处理善后的方剂。郭老讲:“所谓虚烦,并非虚弱的虚,是因胃肠无食积、痰饮等结实之物,所以称虚烦。”也就是胃肠中没有结实之物,空虚的虚。虚烦自然也不是结实之心烦。因心烦乱而不得眠,思绪躁扰不安,反复颠倒搓枕槌床而不得入睡。从中医理论说,胃热则心烦。栀子豉汤为清热除烦之剂。胃中无热则心神安定。少气是病人自己的一种感觉,“是病人自觉少气”,乃病人的一种急迫感,所以加甘草以缓解。呕是因为胃气不降,加生姜以降胃气止呕。对处方的设置可谓精细。
栀子豉汤方:
栀子14枚劈 香豉80毫升棉裹
上二味,以水800毫升,先煮栀子取500毫升,内豉,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苦寒,治胃中热气、面赤。香豉苦寒治烦躁满闷,杀诸毒。郭老讲:“从栀子消胃中热气、面赤、目赤热疼、止诸热出血的功能看,栀子能平上部充血,所以栀子能治懊憹不眠。再从病人兼有微溏者不可服来看,侄子能清泄胃肠之热,所以栀子合香豉以清胃肠之热而治热上充血的奥憹不眠。”郭老根据栀子的这一特点,在化裁脑出血、上部出血、充血之病证时,使用栀子引血下行,来止上部出血和治上部充血,这种思路和治疗取得了很好疗效。郭老认为,“得吐止后服”,是明显的错误,不是《伤寒论》的原文。依据就是栀子豉汤六条,其中无一吐字。也就是说,栀子豉汤不是吐剂,无催吐作用,从病理上说,虚烦不眠并非可吐的趋势。我们不要被误导。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14枚劈 甘草28克 香豉80毫升
上三味,以水800毫升,先煮栀子甘草取500毫升,内豉,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服。
香豉不耐火,宜轻煮。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14枚劈 生姜70克 香豉80毫升
上三味,以水800毫升,先煮栀子生姜取500毫升,内豉,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服。
(此处所讲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本人恩师郭生白大医所著的《伤寒六经求真》,根据本书产权代表的声明,书中内容可以用于公益传播,如果从事营利性活动应当经授权,本人传播的中医知识,纯属公益,不带任何盈利性,目的是:把大德们的临床经验传播给大家,让大家有病自己治,免受庸医危害。由于水平有限,阐述的内容肯定有不到之处,恳望智者、大德指导、指教,末学将不胜感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