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辨太阳脉证26(无汗病势)
(2022-05-24 09:38:12)
标签:
文化教育 |
50、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
本条在原著第88条,原著后面有“与禹余粮丸”,郭老整理时没有后面这句话,我相信郭老整理的是正确的。“汗家”指多汗的病人,“重发汗”肯定是再次发汗,有汗又发汗。病人本来汗就多,津液已虚,如果再发汗,必定进一步伤到津液,郭老讲:“必竭其阴又亡其阳。”“恍惚心乱”是因过发汗导致的循环衰弱,脑细胞供血不足而出现神志不清心中慌乱,营养供给不够所致。因伤阴造成小便少,排尿后尿道疼。末学认为,这是阴阳俱伤造成得不到濡养而形成的。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发汗的目的不在汗,而是排异,所以病人多汗或曾发汗,不可再用发汗。发汗法指的是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等发汗剂,凡太阳有汗病势,或者曾用麻黄汤发汗而表未解不可用发汗法,只宜用桂枝汤解肌法。
51、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本条在原著第85条。郭老讲:“‘疮家’指痈疡、刀枪、跌扑失血已多的病人。失血多则体液虚,虽有身疼无汗的表证,亦不可用麻黄汤发汗,因‘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由于失血易造成阴精不足,再去发汗,势必进一步劫其阴,肌组织得不到濡养,特别是项背肌拘挛而成痉。
52、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本条在原著第87条。郭老讲:“‘亡血家’指破伤、吐血、崩漏、产后等诸种血液亡失的病人。此条与上条疮家之不可发汗意义略同。”也是由于失血已造成伤津,再发汗进一步伤害,从而造成亡阳体温不足,身寒而肌肉收缩振颤,这种振颤是阳虚不足所致。
53、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本条在原著第83条。津液缺乏才会咽喉干燥,津液已经不足了,再发汗肯定会进一步伤到。郭老讲:“伤津者亦在禁汗之例。”津液伤到,应当是禁止发汗的。
54、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本条在原著第86条,原著和郭老整理的略有不同,原著是“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不得眠。”郭老潜心研究《伤寒论》几十年,末学相信郭老所整理的更贴近真实。郭老讲:“‘衄家’指素有衄血者,衄家之不可发汗亦同于亡血家。”因为病人鼻中常出血,造成失血多,前额组织中已贫血,也就是前额组织供血不足。如果再发汗而竭其血,额上的肌组织因缺血而发生筋脉拘急紧张,动眼肌拘挛两目不能转动而直视,脑组织贫血而造成不得眠。
55、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本条在原著第84条。郭老讲:“‘淋家’指有淋病的伤寒患者。”淋病,末学认为和疮家差不多,会造成缺乏津液。郭老讲:“若强发其汗即因夺其津液而造成血尿。”
以上这六条是禁汗法,我们通过学习可以发现,这六条的共同特点就是——夺血。“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中医常讲,汗血同源。已经伤津、夺血了,再竭其汗,不仅不能好病,很可能会造成新的伤害,这不是明智之举。
太阳病有汗病势的桂枝汤系列,无汗病势的麻黄汤系列,在症状上都是脉浮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这是太阳病的共同本质。但由于有汗无汗的不同特性,决定了治疗上的特殊性质:有汗病势用解肌法,以桂枝汤为主,对具体证候的并发症以桂枝汤加减法治疗;无汗病势用发汗法,以麻黄汤为主,对具体证候并发症以麻黄汤加减方治疗。桂枝汤系列、麻黄汤系列,合为伤寒太阳病理阶段。
下面我们根据郭老的思路,学习太阳病继发性杂病。
(此处所讲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本人恩师郭生白大医所著的《伤寒六经求真》,根据本书产权代表的声明,书中内容可以用于公益传播,如果从事营利性活动应当经授权,本人传播的中医知识,纯属公益,不带任何盈利性,目的是:把大德们的临床经验传播给大家,让大家有病自己治,免受庸医危害。由于水平有限,阐述的内容肯定有不到之处,恳望智者、大德指导、指教,末学将不胜感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