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伤寒论》辨太阳脉证24(无汗病势)

(2022-05-20 16:45:24)
标签:

文化

教育

46、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筋惕肉,此为逆也。

本条在原著第38条。《伤寒论》中用大青龙汤的,有两条:一条为中风脉浮紧。一条为伤寒脉浮缓。郭老说:“由此看来,中风和伤寒只不过是名称而已。然而这种用伤寒之名加以中风之脉,或用中风之名加以伤寒之脉,实际上是伤寒中风互称之义。”就是告诉我们,不要在名称上纠缠,没有实际意义,只要有这种脉证,就用这种方这种药,治好病是原则。郭老讲:“理法自在辨证辨脉之中。拘泥于病名的是不善读仲景之书。”在其他条目中多有伤寒中风并提的。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无汗为麻黄汤证。今不汗出而烦躁,用大青龙汤治疗。可见这一症状要比麻黄汤严重,烦躁,郭老说:“是里有热之表现。”所以用麻黄汤倍用麻黄解表发汗,加石膏以清热。加姜枣以助津液走表。麻黄汤倍麻黄加石膏生姜大枣即大青龙汤。麻黄汤证与大青龙汤证之区别就在于烦躁与否及汗腺收闭之程度。麻黄汤证之无汗,是无自汗之证;大青龙汤之不汗出是汗不能出,或曾发汗而汗不出之谓。郭老强调:“临床须权衡病情而斟酌方药之用量,不可拘泥墨守。”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郭老讲:“脉微弱与汗出恶风是两种病情,脉微弱是阴阳俱虚。汗出恶风是有汗病势的桂枝汤证。”这种症状,麻黄汤也是不能服的,更何况是更峻的大青龙汤,更是不能服用。若误用了大青龙汤定会大汗如漏而伤津亡阳,由此造成筋脉得不到濡养,而出现书上讲的“筋惕肉”。郭老讲:“筋惕为筋脉抽掣,肉为肌肉跳动。”这是因为阴阳两虚误发汗或是汗出而更发汗造成的后果,也就是本条说的“此为逆也”,这是违反病理规律的治法,医圣在此特别提醒,误用必造成病情逆转,这是提醒我们要知道用错药的厉害。这种特别提醒,我们一定要注意!

47、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

本条在原著第39条。郭老说:“此条是承上条而说。”上条是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此条则应是发热恶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不汗出而烦躁。这两条的差别是,身疼与身重,脉浮紧与脉浮缓。本条的病症,应该轻于上条,但病机相同,用药自然也同。郭老说:“身重乍有轻时区别于少阳病‘一身尽重难以转测’。少阴病‘四肢沉重’之症。”因为大青龙汤是峻烈的发汗剂,一定要慎重,不可有丝毫疏忽。郭老讲:“必须重申,此证必须有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否则,84克麻黄与鸡子大之石膏变成无的放矢,而导致病情逆转。”圣者再三叮咛,说白了就是怕我们用错了,造成麻烦,这药是极峻的发汗药,我们一定要慎之又慎,切不可疏忽。

大青龙汤方:

麻黄84  桂枝28  甘草28  杏仁40  生姜42 

大枣12  石膏如鸡子大,碎,棉裹。

上七味药,以水1800毫升,先煮麻黄减400毫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取微似汗。汗出多以温粉扑之。一服汗出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大青龙汤是麻黄汤倍用麻黄加石膏生姜大枣。本方麻黄之用量大为仲景书中第一。且本方,又助以走表的生姜大枣,其发汗之力可谓峻烈,但仍取微似汗,说明发汗不是目的,而在祛邪。此处的汗出多,不是指汗漏不止,是指出汗量超过微似汗的程度。喝了一次汗出来了,就把药停掉,喝多会造成过发汗,甚至更严重后果。

郭老在临床中大青龙汤的习惯用药量:

麻黄20克、桂枝30克、杏仁(炒捣)20克、甘草13克、生姜20克、大枣10枚、生石膏50克,成人两次分服。

供大家参考。

(此处所讲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本人恩师郭生白大医所著的《伤寒六经求真》,根据本书产权代表的声明,书中内容可以用于公益传播,如果从事营利性活动应当经授权,本人传播的中医知识,纯属公益,不带任何盈利性,目的是:把大德们的临床经验传播给大家,让大家有病自己治,免受庸医危害。由于水平有限,阐述的内容肯定有不到之处,恳望智者、大德指导、指教,末学将不胜感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