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中国古建筑中的防水措施

(2024-03-27 14:42:33)
标签:

中国古建筑

防水

建筑师

传统建筑

分类: 古建中国

古时候的房屋,大多是木结构的建筑,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腐烂,古人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情况下,如何防水防潮呢?中国古建筑在防水方面采用了多种措施,这些措施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保证了建筑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古代选城址有诸多讲究,需要将城市的水系渠道进行合理地安排,使雨水和污水迅速地排注入大河中去,以及特殊天气泄洪需求。那对于建筑而言,合理的排水系统,可防止房屋因为水堆积,减少损坏,延长建筑寿命。


 

地面防水

古建筑地面防水主要有抬高室内地坪,在台基上建造房屋,防止地面雨水浸灌,同时也减少了土中的潮气;改良地坪材料,使用石灰铺地、卵石铺地等,秦汉以后,以灰土做垫层,夯实后砌砖烧结的粘土砖。这种做法一直流传至今,仍在农村和简易房中使用。架空地板,在南方多雨地带,地坪先砌地垅墙,在其上铺木板,这种做法广泛且至今仍在使用。

在西南地区有“干阑”式建筑。中原一带则主要采取高台基的做法。高台基可以使建筑远离地下水位,使地面较干爽,并有利于纳阳和通风,是防止地面潮湿的简单有效的措施,为历代所沿用,成为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特点之一。


 

此外,古建筑还采用台基、柱子、地面等结构措施来防水。台基通过碎石、夯土交替处理和打桩法加固地基,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地面全部用砖石铺地,并设置一定的坡度,使水能够顺利排出。在紫禁城太和殿这样的建筑群中,每层台基的地面都有3%~5%的坡度,使得上层台基的水直排向下层台基。利用明沟暗渠等排水系统,将雨水排出,保证建筑内部不积水。同时为了为了减少雨水对台基或墙根的侵蚀,用铺卵石为散水的做法。

砖地面是古代最主要的地面做法,为了加强防潮效果,讲究的铺地砖面层下部都作有防潮垫层。明清北京故宫内还有一种“架空金砖”的做法,即在地面上先铺砂子,然后用侧砖支承“金砖”地面,砖下有空气层,砖缝间用桐油和白面挤缝,表面再攒桐油一道,防潮性能相当好。碱硖石的质体较柔松,表面不生凝结水。成都民间建筑至今还当作一种良好的防潮地面。


 

屋顶防水

在我国传统建筑中,最开始最原始的挡雨便是利用屋顶,古建筑中的屋顶多采用在木屋架或钢木屋架、木檩条、木望板上加铺各种瓦屋面等传统做法,利用高屋脊,大坡度,两边的坡度能让雨水落下。

屋顶上的瓦片大有学问,瓦的造型到材质不断发展,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前期发明以及使用瓦,在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早期遗址中发现遗存,数量较少,判断当时仅用于屋脊、天沟和屋脊部分。到西周中晚期从陕西扶风召陈遗址中发现的瓦的数量就比较多,有的屋顶以全部铺瓦,瓦的质量也有所提高,并且出现了半瓦当。

常见瓦有筒瓦和仰瓦,瓦一片一片铺在屋顶上,缝隙再以灰泥抹住,防水效果便有了。屋顶是屋顶是建筑顶部的承重和围护构件,也是最直接能遮挡的建筑构件,它与墙体、楼板共同作用围合形成室内空间,同时能够抵御自然界风、霜、雨、雪、太阳辐射、气温变化以及外界各种不利因素对建筑物的影响。


 

墙体防水

先秦以前,墙体多用防水性能差的版筑墙和土坯墙。为了增强防水防潮,《考工记》中记载有两项措施:一是“白盛”,即用蜃灰(白色蛤灰)调水抹墙面(称垩),起防水护墙的作用;二是“困峁仓城,逆墙六分”,即墙高六分,收分一分。墙的下半部易于受雨水和地下水的侵蚀,适当增加厚度是对防水有利的。据秦都威阳一号宫殿的发掘报告,当时壁面做法是:先在土坯墙上涂抹掺有黍(或粟)基的泥层(即瑾),厚3-4厘米,再用麦糠拌细泥抹平,厚1-2厘米,最后用白色石灰质材料粉刷,显然增加了墙面的防水性能。

古人是明白挑檐可以护墙,以达到减少因潮湿生病的目的。出檐深远一直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一大特点。盘龙城商代宫殿遗址当时已有回廊和腰檐。广州出土的汉明器证实,当时已有硬山挑檐和排山沟滴。明清建筑中的拔檐砖和博风等墙顶构造也可以说是一种护墙措施。西南多雨地区,民居的土坯墙亦有“披蓑衣”,即在墙内每距一定水平距离夹有茅草披护墙面和砌加瓦片滴水线的做法。

古人在建筑房屋防水上有自己的智慧,虽然如今科技发达,房屋建造更现代化,但是房屋防水依然是房屋居住的重要措施。这些防水措施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古建筑的防水性能,也体现了古代建筑师在设计和施工中的智慧和技艺。

(注:文章仅作知识分享,部分图源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先行将文化融入建筑、文旅、建材的文化建筑产业对接平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