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海外眼
海外眼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747
  • 关注人气:3,07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清华留学的华裔:美国人嫌我们“黄”,中国人嫌我们“白”

(2018-01-14 13:00:00)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社会

来源:公众号【海外眼】

23岁的美籍华裔郑凯成(Victor Zheng)出生在美国的华盛顿特区,从小吃着美国菜、说着美式英语、受着美国文化熏陶而长大。


黑头发、黄皮肤的他,父辈都是来自中国的移民,这让他对中华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可是,他怎么都没想到,他这辈子受过的最意想不到的白眼和误解,竟然是来自遥远的大洋彼岸,来自那群和他拥有相同血脉的人们。


曾几何时,在美国长大的华裔(American Born Chinese,简称为“ABC”)和本土中国人之间的鸿沟和裂痕,正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扩张。


我们总是批判美国人的“种族歧视”,却忘记自己也会被成见蒙住双眼,伤害他人而不自知......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89lGjkysticib3PQ0b7ibGwDBC6Pf2D2aAeceojLoJ3d1bO7H6AxOwreun2JBiccf0knZGUkics9UQImvdNDwZVNBog/?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曾在维吉尼亚大学修读历史与中文双专业,并在清华大学做过交换生的郑凯成,已经能够说一口非常流利的普通话。


在清华大学留学交换的经历,让郑凯成深深迷上了中华文化。


故宫、长城、糖葫芦串......中国的一切在他眼里都是那么迷人而亲切。再加上从小到大一直有个“寻根”的心愿,他决定暂别在美国的亲朋好友,回到中国发展事业。


2016年底,郑凯成和美国朋友Dylan组建了乐队“一堆老外”(Dylan and Vic),翻唱中国流行歌曲,其中用英文翻唱的《难忘今宵》在微博上获得了将近400万的播放量,大受欢迎。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89lGjkysticib3PQ0b7ibGwDBC6Pf2D2aAeYr9RCjyNEJYiaPLX1G0opA0I5nJSjDMibSI8JN3CaGt3zRvL1nffungg/?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他们卓越的才华和迅速积累的名气也引起了国内一家大型音乐公司的注意,就在双方即将签订合同时,他们却突然被“淘汰”了,理由是“郑凯成长着一张中国人的脸”。


虽然这个理由让郑凯成感到惊讶,但对方的解释,却让他隐隐感觉到了背后的问题:


他们告诉我,如果我是个真正的中国人,中国观众会非常喜欢这样一个能够说流利英文的年轻人;又或者我是一个能说流利中文的纯正“外国人”,亦会有相当大的市场。


“不伦不类”的郑凯成,夹在这两者之间,反而容易激起一些人的敌对情绪。


事实上,自从郑凯成进驻中国一些自媒体平台以来,“卖国贼”、“洋走狗”这样的留言谩骂就时有出现,这让他感到非常困惑。


自己是个华裔美国人,英语是他的母语,同时他也喜爱中国文化,希望留在中国发展。


但为何非要让他在中国和美国身份之间选一个?他无法完全放弃自己的美国身份,伪装成一个“纯种”中国人,更无法否认自己体内的中华血脉。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89lGjkysticib3PQ0b7ibGwDBC6Pf2D2aAeRFQAMPWsQ0ZKBqX3ibrOQWMtzoUhEbgpIFcRmRPCuu5UtBfWZghcBHg/?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郑凯成的经历并非个例,澳大利亚华裔黄淑琳在中国寻找一份“面向外国人招聘”的英文教学工作时,就因自己的华人面孔而屡屡碰壁。


经过了三十几个面试,在北京来回奔波了好几个月,黄淑琳感到愤愤不平却不得不放弃。


面试官委婉地拒绝她,说他们更愿意招聘长着“非华人”面孔的英文外教。


在回家的出租车上,司机师傅还对着她大呼小叫:“你不觉得太对不起中国人了吗?你的中文太差了!”


2017年6月,郑凯成摄制的纪录片《我们的偏见:关于华裔与中国人》在国内视频网站上线,他希望能够记录和反映中国人和华裔之间的隔阂问题,传达华裔群体的心声。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89lGjkysticib3PQ0b7ibGwDBC6Pf2D2aAeWRQCVQXYOpWlQrRUwvg8fX6ALt4WsBd199kiaiaqX8Ehu26iaQe2iacQVw/?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89lGjkysticib3PQ0b7ibGwDBC6Pf2D2aAePQv8JicU37bKvjdwibsvnk9ONCGvxSdzARx0gYqMIqmktl4iaAPF4M6NA/?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很多受访者认为,中国人对华裔群体的偏见确实存在,有不少华裔亲身体验过中国人对自己的误解和冷漠。


“你长着中国面孔,就应该要说流利的中文。”

“自我介绍的时候不应该说自己是美国人。”


每当中国人当面说出这些话,他们总是茫然而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回应才算是“正确”。


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2013年发布的数据,美国共有1944万亚裔人口,约占总人口数的6%,其中华人数量为452万,是亚裔群体中的“主流”。


在这四百多万华人中,有三分之一都是完全在美国出生成长的二代移民,他们虽然拥有中国血脉,却是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


在美国,他们为了融入群体,付出的辛苦无人体谅。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89lGjkysticib3PQ0b7ibGwDBC6Pf2D2aAekfaDjftiaWusuBx8qWxSQUKQ2liblxWzcMCv2JafhlLeo9ibpQYnWEl9Q/?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当他们长大后回到中国“寻根”,期待被理解、被认可,期待思想的碰撞。


然而,来自中国人的偏见和歧视,他们也未曾预料。


生来就是个“ABC”仿佛也成了一种原罪。


如果说中国人对华裔族群的歧视和误解确实存在,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网友们的回答纷纷指向了一个方向——“明明是他们先瞧不起我们的”。


在网友们的描绘中,ABC们是一群急着和中国人划清界限的人,他们努力地想洗刷掉自己身上的“中国”印记,彰显自身的“高贵”,以求更好地被美国社会接纳和认可。


一个网友说,自己就碰到过一个拒绝承认会说中文的华裔,在和中国室友因为琐事争吵的时候,终于忍无可忍用流利的中文对骂了起来。


诚然,某些华裔或许确实急于摆脱美国人对自己亚洲身份的歧视和刻板印象,或许急于想证明自己可以是个“真正的美国人”,因而拒绝接纳自身的中华印记。


这种“逃避”和“否认”也确实让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哪怕只是因为他们无法说出流利的中文,我们的愤怒情绪也会被无限挑起和放大。


但这些“急于”和“愤怒”的背后,其实都源于对彼此的不了解。


本能上,我们对不了解的人或者群体都会有一种偏见,我们判断问题是基于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当这些知识或者经验产生了盲区,自然会干扰我们的判断,甚至预设一些立场。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89lGjkysticib3PQ0b7ibGwDBC6Pf2D2aAengibwow3ib1uVIMUQibRYruOicbJicbUDms7xpF7IxKdGBQQ90yzfEaDjEQ/?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诸如美国人歧视华裔、诸如华裔和国人的隔阂,大概都源于此,而被隔离的华裔仿佛永远处在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灰色的地带,身份的认同始终没有办法完成。


但无论是某些急于“划清界限”的华裔还是某些急于“愤怒”的中国人,其实都伤害了那些渴望亲近中国、拥抱中国的二代华裔和渴望了解华裔、接纳华裔的国人。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89lGjkysticib3PQ0b7ibGwDBC6Pf2D2aAe1NVg48kToB57KyjFPZ8oPTjnpJrj6OiaxlNYsZiaXvUeBmyAPzhktuYA/?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2014年,杜克大学的学生采访了40位亚裔美国人,并附上了他们一直以来都想对误解他们的人说的一句话。


这些照片让人震撼,虽然这一活动本意是希望引起人们对美国人歧视亚裔族群现象的重视,但放在如今的中国语境下,同样也能够引发我们的深思。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89lGjkysticib3PQ0b7ibGwDBC6Pf2D2aAeZTM2DZZicdkZSLOP63bU73xC3P7ZDWR80Hbd7LkCxHynwEYf0CeicXog/?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失去了我本来的语言让我很难过。”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89lGjkysticib3PQ0b7ibGwDBC6Pf2D2aAeNWApgxue0CVArViaBNVTGyibK0vTcPRGUVk62L67wIUvjm05ib4Foppdg/?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我有时候会想家,

但又不知道我想的那个家在哪里。”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89lGjkysticib3PQ0b7ibGwDBC6Pf2D2aAe7BsttsmDGIJw7hEBW1sCp33M93ZTibGTggTldHhlRQVX7QtteIjuGug/?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因为我的家庭不够‘白’,

我的成长过程一直很艰难。”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89lGjkysticib3PQ0b7ibGwDBC6Pf2D2aAeYb7KrWftCtefraic1CHqozlQ4aXtz4NEY5ZlKFrazwjQDY4Tuq4kTAQ/?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因为种族歧视,走到哪儿都有人恨我。”


交流、对话、求同存异。


在纪录片《我们的偏见:关于华裔与中国人》最后,受访者们给出的关键词似乎印证了某种互相融合的可能性。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XXjgE4Rd7a7Jzict5wuDKn6SEkIiaezXHUGcvibOjS9TfmRK2os2hPxTnunkSMRCShraiaXSFfxDq26nb5oWl1KxiaQ/?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1


面对和我们“有点像又有点不像”的他们,面对不同的文化和人生经历,海外君想更好的应该是去交流和分享,而不是用这些东西建立起一种无法逾越的鸿沟。

本文由公众号海外眼发布,了解更多海外趣闻请关注海外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