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海外眼
海外眼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747
  • 关注人气:3,07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上最会投资的人:逛街也是一种投资,有意思!

(2017-08-16 15:01:27)
标签:

财经

彼得林奇是与巴菲特齐名的投资奇才,也是华尔街风云人物,被称为“股票天使”、历史最伟大的投资人之一。在1977年到1990年的13年间,彼得林奇将2000万美元增值到140亿美元,凭借如此辉煌的增长奇迹,荣获“全球第一基金经理”的美誉。

今天就简单介绍一下彼得林奇的投资理念,希望给大家一些启发。

http://p3.pstatp.com/large/32100000be5043339d61

1. 选股的艺术

在彼得林奇看来,选股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不能过分强调某一个极端。

比如认为选股是科学的人,往往会过于迷信数据分析,一头扎在财务数据里面。但往往数学家和会计师,跟投资大师没有半毛钱关系,对财务报表理解最深的人,并不一定能做好投资。

而另一个极端是,大家只把这件事当成艺术,不去天天调研,而是找各种灵感。最后就只能赔钱。实际上现在市场中玩技术分析的那些股民,大多数都是这一类,觉得几根划线就能把股票完全讲明白了,其实哪有那么简单。

彼得林奇的方法是严谨的科学分析,加上艺术的决策以及实地的调研

由于他是大的基金经理,所以他的手头有几乎华尔街所有的研究报告,并有专门的助手为他制作精美的图表,分析相关数据。

但他认为,这些资料是有用,但不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比如巴菲特就从来不用这些玩意。

辞去了麦哲伦基金经理的职务后,彼得林奇也从职业投资者变成了业余投资者,他没有了助手也没有了信息优势,所以他关注的股票也就越来越少。原来他总是能推荐上百只股票,而他退休后只推荐21只股票。

他说,作为业余投资者你又没有上百亿的大基金,根本没必要找到那么多好股票。有几只就足够了。

彼得林奇说,股票投资最大的风险就在于不熟悉。盲目的听人推荐买入股票很可能造成这个风险,其实业余投资者手上有20只股票也就足够了。他对手中股票所属的行业、领域都非常熟悉。关注的越少才能越聚焦,逐渐的熟悉他们涨跌的周期。在风险来临之前抛掉,在曙光到来之前潜伏。

http://p3.pstatp.com/large/32100000be514bd95ce1

2. 如何判断股票的价值?

那么彼得林奇是怎么分析一个股票具备不具备投资价值呢?

他是不用什么均线系统的,而是把公司的盈利水平做成一条曲线,跟公司上市之后的股价叠加。理论上他们应该保持一个标准增速,同涨共跌。但个别情况是公司的增速会高于股票价格的增长,这时候表示了股票被低估,相反就是股票被高估。

这其实就是后来我们常说的PEG指标,也就是用公司股票的市盈率比上净利润增长速度。如果小于等于1,则具备投资价值,如果大于1,则不具备投资价值。

彼得林奇能够做到独步华尔街,主要是靠这个分析方法,而且他把这个指标具象化了,画在了K线图上,让数据一目了然。当他看到股价上涨幅度远远超过了收益辅助线的时候,他就会看空。

这就是彼得林奇留给我们最著名的股市密码,甚至可以被称作是他的绝招,非常值得投资者学习。

http://p1.pstatp.com/large/32080001ce4d123cb99f

3. 股市黑暗期才能赚到大钱

他经过了华尔街十几年的历练,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完全不同了,他看到股市大跌反而高兴,看到股票上涨反而沮丧。

他说,过度低估的熊市才能找到便宜的好股票,这让他很兴奋。相反股市高估之后,他找股票就变得很费力, 一点成就感也没有了。连之前长期投资的大牛股,股价也超过了本该有的盈利水平,甚至透支了未来几年的业绩,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信号。

1992年,道琼斯和标普500已经高估了,而彼得林奇追踪的小盘股却没有高估。此时,美国很多人为了避税,抛掉那些亏损的股票。而这正是彼得林奇等待的机会,他一般都会在年底,跟大家做对手盘。趁机买入那些股价重挫的股票,他说一般几个月后你就能赚上一笔。在小盘股上表现尤为突出。

彼得林奇说,股市黑暗期往往都是过度反应,比如财经评论总是喋喋不休,汽车销量暴跌,三大汽车公司就像要集体破产一样。但其实这种行业萧条,往往都是周期性的,仔细一看,克莱斯勒汽车账上的现金有10亿美元。特别是零售业务,肯定会有起来的一天,不值得担心。而如果是行业很好,个别公司却表现很差,那个时候才是真的有问题。

http://p1.pstatp.com/large/32290004ba820f0c6b01

彼得林奇亲自去调研了克莱斯勒,发现这家公司还在正常经营,而且产品卖的也还都不错,开发创新上也都充满活力。于是他不管华尔街的悲观,大举购买克莱斯勒,成为了他的第一重仓股。他压上去了5%的资金。这是证监会允许的最大的投资规模了。很多同行都说他疯了,竟然买一只快要破产公司的股票。整个华尔街都认为克莱斯勒肯定要完蛋了。

而且不光在克莱斯勒上重仓,他还买了其他公司,他在汽车股上一共投了高达11%的仓位。事实证明,彼得林奇的坚持,让他获得了回报,后来克莱斯勒的股价在8个月内就涨了一倍,其他汽车股也都上涨。

往往股市大跌,彼得林奇却觉得,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逢低买入的好机会。巨大的财富都是在这种情况下才有机会赚到的。

4. 高增长、业绩提升是买入关键

长期持有并不意味着买入不卖,这是彼得林奇跟巴菲特的最大区别,他可以很关注,但不一定非得一直拿着。在股价涨幅过大,透支了未来业绩之后,彼得林奇是会抛掉的,而抛掉之后他也会继续关注。

一旦公司回到了他的价值合理区域,他会继续拿回来。他的这种买入卖出,完全是对应公司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作出的。他说如果一个公司的股价,反映了他未来3-5年你的价值回报,当然应该抛出,落袋为安。3-5年内,你总有再把它买回来的机会。

为了克服掉卖了股票就不再关心的恶习,彼得林奇要把他的每一个股票都记录在笔记本上,并给出详细的记录。时常拿出来翻阅,并找人提醒自己。一旦股价回归了,就要果断出手。

彼得林奇希望买到那种持续改善,业绩越来越好的股票。而不是那种虽然一直在增长,而增长越来越慢的。所以即使一家公司,依然可以赚很多钱,但赚钱的速度慢下来了,这也会引发他的警惕。

他告诉其他投资者,股价并不是你买入和卖出的理由,很多人错误的理解价值投资,说股价比过去低了,就要买入,而股价比过去高了就要卖出。这是不对的。其实,现实中股价跌了买入的人都少的可怜,大家往往都在追逐热点。很少有人去关注价值。

http://p3.pstatp.com/large/32100000be521002465d

5. 逛街投资两不误

彼得林奇从未在科技股上赚过钱,反而赔了不少。让他赚钱的除了汽车就是金融,要么就是零售股。

他选择零售股很有一套,就是去逛街。但他不是去shopping而是去看别人shopping,当他看到沃尔玛门口川流不息,看到很多孩子在玩具反斗城流连忘返,他就知道这是牛股了。事实上玩具反斗城从25美分涨到了36美元,涨了144倍。

但也不是所有零售股票都好,比如购物中心一出现,原来的百货商店就完蛋了。彼得林奇买入的百货商店股票,也赔了不少钱。彼得林奇自己也喜欢上了购物中心,他去购物中心做调研,甚至比去上市公司拜访效率还要高。

他发现了一个投资的技巧,那就是你喜欢一家公司的股票之前,应该问问自己,是不是也喜欢他们家的产品。如果你连他们家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那就彻底完蛋了。比如我投格力和茅台的股票,那么家里全是格力的空调,每年都有囤茅台的习惯。

彼得林奇觉得自己作为一个老男人对买东西实在不客观,于是他更加关注自己的三个女儿,他放任他们买买买,然后时刻留意他们衣帽间,看看家里的冰箱里又添置了什么饮料和食物,这些都是他投资股票的依据。

有一次他的女儿给他推荐了一家辣味餐厅,但他却忽略了,结果错失了一只大牛股。还有他家的孩子很喜欢Gap的衣服,但他也没太在意,结果这只股票5年涨了10倍。他甚至说,他女儿们发现牛股的能力,超过了世界上所有的基金经理。

他的女儿还给了她一个选择,叫做美体小铺(The Body Shop),这个店卖沐浴露起家,很受消费者欢迎,当时市盈率40倍,每年收益增长率30%,这在彼得林奇的体系里,肯定是高估了。但当时市场整体偏高,比如可口可乐市盈率30倍,收益增长率是15%。

http://p3.pstatp.com/large/322d00001fa824c2b87e

于是如果他要选择的话,会选择可口可乐呢?还是美体小铺呢?彼得林奇向基金推荐了美体小铺,因为他更喜欢高增长的,而且是持续的、小的、高增长的公司。

他判断,这种连锁的模式,可以维持这样一个增长率扩张。结果他对了,6年时间,美体小铺股价上涨70倍。所以可见,成长是多么强大,如果有成长作为保证,即使股价买高了,买贵了,也问题并不太大。

有人跟他说,一家公司涨20倍了,以后很难涨了,所以不要太贪心,还是应该抛出了,然后去投资计算机一类的热门股。彼得林奇不以为然,他说是否贪心跟涨了多少没关,而跟公司的增长有关。

比如沃尔玛,他就面临涨了20倍要不要抛的问题,但他说沃尔玛这个连锁的模式太成功了,他只在全美15%的地方开设了分店,还有85%的地方可以继续开店,所以他的增长空间巨大。

1980年的时候,沃尔玛的股价上涨了20倍,如果你在此时卖出,虽然可以大赚一笔,但要知道1991年的时候,沃尔玛涨了整整100倍。所以企业的股价上涨了多少并不是问题,而问题是他的增长是否可以持续,如果增长持续,股价都不是问题。

彼得林奇说,如果你投资零售企业,库存是你要看的重点。如果存货高于正常水平,那么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管理层可能是在掩饰销售不佳的现实。随后他们必须要降价处理,必然影响业绩。陷入价格战的零售企业是不值得投资的。

他举例看上了一家室内建材公司,他说这家公司快速增长,不景气的时候依然盈利,而且缩减成本,提高了利润率,还连续5年提高了股息率,换句话说这家公司已经万事俱备,就等着房地产回暖,然后就会迎来景气的回升。

6. 周期性行业衰退不可怕

90年代的时候,美国出现了中国现在一样的现象,房地产大繁荣之后,商业地产崩盘,住宅也面临着崩盘的局面,那时候美国人都对房地产绝望了。到处都是卖不出去的房子。

但彼得林奇却觉得,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商业地产崩盘了,而住宅其实很可能是过度反应了,他认为中等住房的价格似乎还在上涨,这就是他找到的证据。

此时他又逆周期而动,在巴伦投资会议上推荐地产股票。但根本没人相信他的鬼话。他说美国利率下降,而且居民的购房能力比十年前要高很多。除非经济永远衰退下去,否则美国房地产的春天肯定会再次来到。

而对于地产公司们来说,他们的股价已经过度反映了市场的悲观情绪,基本都下跌了80%,而在他们的财务上,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资产上升,负债反而下降了。也就是说开发商们的资产质量在改善。另外,订单也已经排到了2年以后,而股价却是极度悲观。

果然这家公司,没用很久,股价就涨回来了。甚至那些巴伦投资会议的投资者还没有来得及买入,这种黑马股的黑色就消失了。彼得林奇也会从他的荐股名单中,删掉他。

所以这点还是彼得林奇那个理论,也就是周期类行业性衰退不可怕,总有起来的一天,相反最可怕的是,行业还挺好的,公司却快逆行业而动,业绩出现下滑。这才是最危险的。

本文由公众号海外眼整合发布,了解更多海外趣闻请关注海外眼!

http://s11/mw690/006IqqVkzy7du4T84vE6a&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