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案例

(2017-12-12 22:08:47)

苗延强教学案例

姓名

苗延强

参训学科

小学语文

单位

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姚寨总校

所在工作坊

邢台学院小学语文坊

教学案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丑奴儿》。

2、 过程与方法:了解词的大意,引导学生体会词意及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忧愁、彷徨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词的大意,感悟作者忧愁、彷徨的思想感情。

一、挖掘文本作者信息,进行知识广度的延伸,进行导入:按照中国诗词大会竞赛的方式导入,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请大家根据下列信息猜测这是哪一位诗人或词人:他是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临港街道四风闸村)人。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    他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和爱国诗人陆游双峰并峙。他的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他------是谁呢?”学生进行抢答,了解了作者生平籍贯、历史背景、创作风格、艺术成就等。这不仅是作者简介,还是学生学习的调节剂,学生学习热情顿时被点燃,充分证实了一句话:“学习不是输灌,而是点燃,······”

二、挖掘文本中词牌名和词题目信息,进行教学,面带微笑地问学生“你知道词牌名和词题目吗?请告诉老师!”并随之让学生谈谈对题目之理解。重点介绍“书”这个字,提示学生“书”古今意的区别,词性有别,意义也是不同的。学生试读、纠错、领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词题,进一步强化学习古文信心。

 

三、深入学习文本,穿插拓展,追寻辛弃疾:

1、自读诗词,指读,纠正,教师范读,学生再读。

出示自读提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恰当停顿,把握节奏,

通过师生多种方式的阅读,接近文本,深入文本,领悟文本所带给读者的思想情感。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借助课文注释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词句的意思,理解课文大意,进一步整体感知文本。同时字词学习“赋”意思。古今意区别。

学生个别难以理解的句子教师适时点拨,

 

穿插介绍本文写作背景: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教师感情深沉吟诵《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令学生、评委、教师皆为之动容、动情,连我听了以后也有一种“我要读出来,我要表达我的感情”的读文冲动。是啊,有效的阅读不是被要求读三遍读五遍,阅读应该是一种自发的自主性的阅读,教师的有感情的范读往往起到变“要我读”为“我要读”的作用。我不由的想起,一次,女儿拿着一篇课文《在天晴了的时候》找我说:“爸爸,这篇课文我读完了,按照老师要求读了三遍,请老爸签字。”我说:“可以啊!不过爸爸没有听到你读,能不能再给我读一遍啊?就读一遍,好吗?”她死活不愿意,我有些急,但马上缓和道:“我读一篇给你听,如何?”她欣然接受,我饱含深情、绘声绘色的读了一遍,我一读完,她便急不可待地说:“我也要读一遍”。你别说,她读的还真是有模有样,个别读的不太好的地方,我再示范,她再读,再模仿,读了一遍后,她还要读给我听,教师的朗读示范真的很重要,你范读,读的精彩,必然启发学生,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也成几何数倍增。

教师又变化着曲调,吟诵了一遍,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在学生的眼神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对教师的仰视,更有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崇拜。情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也与文本学习融为一体。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小组互读,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进行词文赏析。

在词文赏析理解文本同时,拓展学生想知道但不知道的知识。

1.全文围绕那个字来写的呢?“愁”

读上阙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学生自由交流,(闲愁)拓展1“登楼”

《登楼赋》是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王粲的作品。这篇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 后人常以登楼暗喻“愁”成了“愁”的代名词。故辛弃疾“爱上层楼”但这种愁是闲愁吗?老师谈谈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可以参考,(学习态度指导:不唯师、不唯教、不唯书,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

 

(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

 

2.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联系当时背景知识和来解答)

(作者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

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因为这种失望,所以辛弃疾(欲语还休)

PPT出示一组填空题

面对壮志成空的悲哀,想想只顾自己享乐的统治者;

面对山河破碎的悲壮,想想( 不思进取)的当权者;

面对民不聊生的凄惨,想想( 纸醉金迷)的管理者。

什么都不要说了,罢了罢了。只说“天凉好个秋”吧!结句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 “天凉好个秋”是句闲谈的话,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淡之中,耐人寻味。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

 

总结: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3.文本写作手法简析

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情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4.课外拓展部分,强化主题,升华感情,:

在深入文本学习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拓展:“登高之愁”升华为“黍离之悲”

 

《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说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被颠覆,悲伤而作【黍离】。描述了当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难受心情,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以至于人们把发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称作‘黍离之悲’。

 

相关示例

 

《扬州慢》表达了作者姜夔的黍离之悲。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思旧赋》 向秀的黍离之悲

“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即取国破家亡之意。

 

 

《乌衣巷》表达了诗人刘禹锡的黍离之悲。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望大陆》于右任的黍离之悲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春花秋月何时了》是李煜的黍离之悲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望》杜甫的黍离之悲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课堂的最后进行感情的拓展:

让我们懂得黍离之悲、家国之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正在等待着我们少年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去建设我们的家园,让我们下定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做一个有抱负的人。

 

作业:搜集辛弃疾的其他爱国诗篇,及辛弃疾抗金爱国的故事。

板书: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设计

优点:我们的教材是一种最好的教学工具,但并不是唯一。这就注定文本教学是课堂的基础,打好基础,深挖文本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前提,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关键,文本的阅读理解是拉近作者、读者的桥梁,起到缩短两者心理距离,达到灵魂碰撞,思想交融,作者是“情动而辞发”读者是“披文以入情”文本是媒介,离开了文本阅读,教学活动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挖掘文本是基础,课外拓展是提升;挖掘文本是内涵,课外拓展是外延。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缺一不可,只有正确把握这个辩证关系,在课堂学与教中把握好“度”的平衡,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植根于此,我们的教学方能突破重点,攻克难点。我们的课堂才能称得上是一节有效课堂或高效课堂。

不足:课程资源利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策略

优点:能够运用以学定教、以学促教、以评促教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品读感悟,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学生能接受,愿接受,乐接受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情境中体会,感悟。敏锐的捕捉课堂上精彩的瞬间。提升课堂上自然生成的教学资源。

不足:品读感悟环节,教师应该注意避免平均用力,以讲带读,要重视体验。

教学评价

优点:1.由重教师“教”向重视学生“学”转变

    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只关注学习的结果。

    2. 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转变

    单向信息交流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综合信息交流是以讨论研究为形式的课堂教学结构,信息在师生、生生间达到了最大限度的交流。

    3. 由居高临下向平等和谐融洽转变    学生学习过程,伴随着感受、情绪、意志等而展开,思维发展、创新意识培养需要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不足:教师评价用语应该更具有文学性,应该在教学评价上再下一番功夫,不能指表扬,更多的的应该是评价能够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潜力提升的作用。

改进建议

1.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发展。

课堂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创造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机会,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进而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多一些引导、点拨和指导,少一些讲解,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让学生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善于独立思考,让每一个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问题,敢于质疑问难,主动去探索知识规律,获取知识。

2.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与发现

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过程,通过学生的不断探索形成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学生表述、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参与学习、训练,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一些结论的推导过程及结论的得出应让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要相信学生,不能越俎代庖。只要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能得出结论的,都可让学生去发现、去领悟。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