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的四个维度
(2017-10-21 22:23:43)评课的四个维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评课也是如此道理啊!
作为一名教研员,评课是一项最基本的一项技能,怎样评课能够做到客观、全面、科学呢?我们从上述古诗中也许可以得到一些启示。既要“进得去”还要“出得来”。
“身在此山中”。就是“进的去”意指融入课堂、进入文本、深挖文本、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走进教师设计的活动中。“进的去”乃能获得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体验课堂的实效与内涵。
而要“识得真面目”,“身在此山中”是远远不够的,那怎么办?“进的去”就一定还要“出的来”。
“出的来”就是指站在一名旁观者的立场,从多个角度。多个方向去审视、品味、评价一节课。唯有如此,才能站得高、望得远;站得稳、看得透。
旁观者的立场指那些方面呢?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仰视(知本)、平视(明权)、俯视(用标)、统揽(育人)
一、仰视:站在学生的角度,看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往往在听课时往往忽略这一角色的转换,把自己从一名教师变为一名学生,作为一名学生这一节课我感兴趣吗?愿意学吗?我学到了什么?我是怎么学的?我有哪些收获?······从学生角度去评价一节课会更具有话语权。仰视即“知本”指学生为学习之本。这是课堂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二、平视:平视就是指站在一名“同行”的角度去分析课堂。授课教师教学目标设置是否合理?重难点是否符合学情?教与学的活动中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攻克重点、突破难点?活动中教师的导向作用是否正确?教师角色定位是否恰当?·······。教师是教的本,学生是学的本。教又是为学服务的。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就是组织活动、引导思维、价值导向等主导作用。我们要充分的把自己的这种作用发挥出来。站在同行的角度,更容易思考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如何组织教学的?如何引导学生思考的?是否存在“牵”“挂”的现象。我们大多数听评课活动都是如此开展的,但这不应该是唯一的立足点。“平视”是“知权”亦指教师行使权利,起到组织、引导之作用,这是课堂的形式。
三、俯视:站在新课标、新理念的角度去分析课堂。任何“名师”他的课堂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更何况我等一介“普师”。要站在新课程标准的高度,用新理念,客观地审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优秀的做法可以去学习、模仿。不足之处,加以借鉴。“俯视”即要站位高,有原则、清醒的思考成败得失。“俯视”是“用标”这是教学有效化、高效化的必经之路。
四、统揽:意指站在“大局”的角度去分析一节课。
评课。不仅要凭这一节课的功过优劣,更要有意识的去思考,这节课的教学在本科、本单元、本学期、本阶段、本学科、乃至孩子的这一生中是否真正的有效?这节课是否是不可重复的、不可复制的、不可忽略的、不可替代的、不可删除的一节课。是否能够为孩子的一生考量,为一个健全的人的成长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统揽全局”我们也可以说“教书”为“育人”。这是教于学的理想所在。
评价是促进教学相长的有效方式,社会评价、领导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必将使教育事业百花齐发,百家争鸣!
教是本
师为乐 生为乐 师生发展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