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的风车》教学设计
(2018-02-12 21:46:04)分类: 县级课题材料 |
《多姿多彩的风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个人信息 |
||||||||||||||||||||||||||||||||||||||||||||||||||||||||||||||||||||||||||||||||||
设计者 |
刘书花 |
单位 |
涉县龙北小学 |
联系电话 |
15831012065 |
|||||||||||||||||||||||||||||||||||||||||||||||||||||||||||||||||||||||||||||
教学内容基本信息 |
||||||||||||||||||||||||||||||||||||||||||||||||||||||||||||||||||||||||||||||||||
学科 |
信息技术 |
学段 |
小学 |
年级 |
五年级 |
|||||||||||||||||||||||||||||||||||||||||||||||||||||||||||||||||||||||||||||
课题 |
《多姿多彩的风车》 |
|||||||||||||||||||||||||||||||||||||||||||||||||||||||||||||||||||||||||||||||||
教材信息 |
书名:《信息技术》第三册 |
|||||||||||||||||||||||||||||||||||||||||||||||||||||||||||||||||||||||||||||||||
出版社:河北音像出版社 |
||||||||||||||||||||||||||||||||||||||||||||||||||||||||||||||||||||||||||||||||||
出版日期:2015年6月第6版第七次印刷 |
||||||||||||||||||||||||||||||||||||||||||||||||||||||||||||||||||||||||||||||||||
指导思想 |
以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
|||||||||||||||||||||||||||||||||||||||||||||||||||||||||||||||||||||||||||||||||
理论依据 |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信息技术课堂的现状与特点,我们可以依据以下教学原理: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教学原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教学原理,为我们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更科学地认识中小学生提供了理论依据。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直接生理成熟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学习的结果,而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而使认知结构不断发生质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是主动地以同化或顺应的方式,与客体相互作用,感知客体,理解客体,并建构相应的认知结构,获得自身的发展。 2、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原理: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原理,为我们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游戏式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把握中小学教育的科学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 本结构,而掌握学科结构的态度或方法便是“发现”。因而,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发现法,要求教育对象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事物,强调学习活动的过程价值。 3、洛扎洛夫的暗示法教学原理:洛扎洛夫的暗示法教学原理,为我们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游戏式教学过程中优化教育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洛扎洛夫认为,对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最有效的影响是间接的、含蓄的暗示法。他主张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重视儿童的兴趣,重视隐性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把有意与无意结合起来,,把理论与情感结合起来,调动儿童的认知积极性,开发儿童潜在的能力。 除此之外,维果茨基的学习与发展理论、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等,都为建构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 |
|||||||||||||||||||||||||||||||||||||||||||||||||||||||||||||||||||||||||||||||||
教学理念 |
本课以信息处理活动为主,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交流、创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营造“宽松、主动、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性很强,学生必须通过亲自操作来检验是否掌握知识。小组合作中,成员之间通过合作,能充分调和小组成员之间能力与个性上的互补,出色完成任务。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努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本身就有兴趣,这也是信息技术课本身的巨大优势,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进行教学。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存在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起点和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 |
|||||||||||||||||||||||||||||||||||||||||||||||||||||||||||||||||||||||||||||||||
设计思路 |
用一个纸折的风车直接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课件中的图文教程和视频教程示范性操作,使学生在自然、轻松的环境中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索能力,给学生足够的探索与思考的时间,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沟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引导他们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
|||||||||||||||||||||||||||||||||||||||||||||||||||||||||||||||||||||||||||||||||
教材分析 |
本课是冀教版五年级第三册《制作基本动画》,本节计划安排四节课,而《旋转的风车》是第二节课,只是教材中的一个活动任务。
|
|||||||||||||||||||||||||||||||||||||||||||||||||||||||||||||||||||||||||||||||||
学生分析 |
五年级的学生,尽管他们学过有关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有60%的同学家里有电脑,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也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动画制作软件,学生还比较陌生,他们只是在网上只是欣赏过flash贺卡、MTV,玩过flash不游戏等等。在前面的学习上,主要以使用绘图工具箱绘图工具为主,在此基础上学生初步感受了库、矢量图形、关键帧、普通帧、帧频,图层的概念,这些知识的接触为本节课补间动画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前一节课也刚刚学习了“移动的太阳”,学生也能说出动画制作的三大主要步骤,太阳的移动动画留给学生好奇心和动手欲,为本节课的主动学习创设了情境。 另外我们学校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于是,我采用分层设计不同的任务,通过多种方法降低学习难度,简化操作过程。在设计中,通过创设“旋转的风车”的情景、小组学习、教师个别辅导、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老师让每一个同学都体会到成功,享受了上信息技术课的乐趣。 |
|||||||||||||||||||||||||||||||||||||||||||||||||||||||||||||||||||||||||||||||||
教学方式 |
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法 |
|||||||||||||||||||||||||||||||||||||||||||||||||||||||||||||||||||||||||||||||||
教学策略 |
通过创设学生欣赏“旋转的风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的学习任务。教师采取创设情景法、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以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合作学习和探究学生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
1、能为风车设计动作补间动画 2、为风车补间动画设置旋转 3、理解图层的作用 |
||||||||||||||||||||||||||||||||||||||||||||||||||||||||||||||||||||||||||||||||
过程与方法 |
1、通过制作单个“旋转的风车”中以及将动画“旋转的风车”中的风车做成影片剪辑,做成多个“旋转的风车”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动画制作的过程,熟悉动画制作的主要步骤,从而初步了解创建影片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动画制作的理性认识,也为下一节课学习“形状补间”动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举一反三归纳整理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究,互相协作学习,能够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动画的制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掌握动画制作的方法,提高其制作动画和欣赏动画的水平;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并提高他们鉴赏与审美能力。 |
|||||||||||||||||||||||||||||||||||||||||||||||||||||||||||||||||||||||||||||||||
教学重点 |
1、设置动作补间动画;2、使用旋转功能 |
|||||||||||||||||||||||||||||||||||||||||||||||||||||||||||||||||||||||||||||||||
教学难点 |
1、设置动作补间动画;2、旋转功能的使用;3、图层的使用 |
|||||||||||||||||||||||||||||||||||||||||||||||||||||||||||||||||||||||||||||||||
学具准备 |
多媒体课件 风车模型一个 |
|||||||||||||||||||||||||||||||||||||||||||||||||||||||||||||||||||||||||||||||||
教学流程 |
1、激趣引思:课件导入,观察风车的特点。 2、目标展示、明确任务:请同学们打开桌面上课件:《多姿多彩的风车》,明确任务。 3、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利用视频自学本课内容。 4、交流展示、实践求知:师生交流学习本课重点和难点。 5、拓展延伸、巩固提高:利用视频让学生了解风车的用途。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学意图 |
|||||||||||||||||||||||||||||||||||||||||||||||||||||||||||||||||||||||||||||||
激趣引思 导入新课 |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风车)谁知道怎么玩?谁能给同学们演示一下风车怎么玩?好玩吗?谁能用纸给我折一个风车?今天我也给同学们收集到了一些风车,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课件:图片欣赏。 观察这些风车有什么特点?(色彩斑斓、形态各异、自动旋转) Flash动作补间动画有三种表现形式,分别是移动、旋转、和缩放。今天我们就以《风车转转转》为例,一起来学习利用Flash动作补间动画的原理,制作完成“旋转的风车”动画效果。愿这美丽的风车永远留在同学们的记忆中,伴随同学们成长。 板书课题:《风车转转转》 |
1、玩风车; 2、用纸折风车; 3、欣赏图片; 4、观察风车有什么特点? |
1、用一个纸折的风车,让学生新自玩,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通过课件创设氛围,让学生深深感受风车带来的快乐和美丽,引起学生的共鸣,启动学生的好奇,有学习的冲动。 |
|||||||||||||||||||||||||||||||||||||||||||||||||||||||||||||||||||||||||||||||
目标展示 明确任务 |
师:请同学们打开桌面上课件:《多姿多彩的风车》,本课件由七个知识板块:分别是首页、图片欣赏、图文教程、视频教程、作品展示、名师指导、风多识广。同学们可以分别单击这些按钮就可以自学今天的学习内容。 请同学们在首页上默读今天的学习目标。并利用课件自学完成今天学习任务。 1、你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2、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问同学,可以举手问老师。 |
1、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打开课件,学习课件的使用方法; 2、查看学习目标,明确任务。确定学习方向; 3、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开展自学活动。 |
1、通过学习课件的使用方法,为使学生能顺利完成任务打下基础。 2、通过阅读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任务,确定学习方向。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
|||||||||||||||||||||||||||||||||||||||||||||||||||||||||||||||||||||||||||||||
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
一、学生自学 学生利用课件中的图文教程、视频教程自学完成任务。 二、教师巡视 1、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2、教师收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交流时作为重点;对个性问题要随时解决。 三、师生交流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到前面来,为大家边讲解边演示一下画风车? 1、绘制风车 ①首先启动Flash软件,将“图层1”命名为“风车1”。 ②利用“椭圆工具”绘制一个椭圆,使用“箭头工具”沿椭圆选取一半,按Delete键删除。选中剩下部分,选择“修改——组合”,把组合后的部分作为风车的第一个叶片。 ③按Ctrl键,复制出第二个叶片,单击 “修改——变形——顺时针旋转90度”制作出第二个叶片,用同样的方法制作其它叶片。 ④画一个小圆作为风车的中心并移动到合适位置,按“Ctrl+G组合键”组合风车图形。 ⑤改变风车叶片的颜色,双击某一叶片,进入编辑状态,用“颜料桶工具”为叶片填充喜欢的颜色。 同学们表现非常不错,相信大家只要认真观察,敢于尝试,敢于想象,一定会创作出有创意的作品。那么谁能让风车动起来? 2、创建补间动画——旋转运动 ①选中风车,右击转换为图形元件,命名为“风车”。 ②在第30帧插入关键帧,选中两个关键帧中间的任意一帧,打开“属性面板”在“补间”选项中选择 “动作”,在旋转选项中选择顺时针、1次。 ③按Enter键测试,看看风车是不是转起来了。 师:这一小组的同学真是棒极了,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我们看刚才同学们做的这一幅作品,在播放时有短暂的停顿,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通过学习我知道怎样才能使动画播放更流畅。方法是:(右击时间轴上最后一关键帧的前一帧,选择“插入关键帧”,然后右击最后一关键帧,选择“删除帧”。) 师:能不能演示给大家?
师:同学们真棒!风车都转起来了。如果我们想把风车拿在手中,还需要给风车添加什么? 生:手柄、背景、添加一些文字说明等等
提示:利用图层给风车加手柄,不同的运动对象要放在不同的层里)。 3、添加图层(为风车添加手柄) (学生演示) ①插入图层,命名为“手柄”,将“手柄”图层拖动到“风车1”图层的下方。 ②在第1帧,单击“矩形工具”选项中的“圆角矩形半径”,在对话框中填入合适的角半径数值,绘制手柄。 师:为什么风车和手柄不能处在同一个图层内?这个图层应放到什么位置合适? 师:真聪明!其实,风车的手柄还可以设计成小房子形状的的,蘑菇形状的等等等等,咱们一起来欣赏一组来自风车,看一看它们各式各样的手柄。
|
1、学生利用课件中的图文教程、视频教程自学完成任务。 2、边讲解边演示,巩固操作步骤。 3、继续完善自己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操作能力。 |
1、利用课件中的图文教程和视频教程一步步引导学生操作。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3、以“请小老师”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体验自我表现的乐趣,同时也实现了信息技术课“传帮带”的小组合作学心习的特点。 |
|||||||||||||||||||||||||||||||||||||||||||||||||||||||||||||||||||||||||||||||
交流展示 实践求知 |
师:刚才我们分别从绘制风车、设置风车旋转效果、绘制风车手柄、给风车添加背景图片、以及添加第二个风车等六个方面学习了风车的制作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完善一下自己的作品,看谁做的又快又好! 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 生:分享作品。 通过大屏幕,展示三四个学生的作品。对作品以自评、生评、教评的方式进行交流。指出优点以及不足之处。改进方法。 师:为什么有的风车转的快有的转的慢?风车旋转的速度与什么有关?
总结:旋转的快慢与(1)与时间轴上两个关键帧之间的距离有关:即与
帧频与帧数
|
1、争先恐后展示自己作品,和大家分享成功的快乐! 2、在评价中提升自己。 3、总结风车的旋转速度与什么有关?
|
1、培养学生交流评价的能力、自我展示的能力,同时在交流中发现别人和自己的闪光点,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
|||||||||||||||||||||||||||||||||||||||||||||||||||||||||||||||||||||||||||||||
拓展延伸 巩固提高 |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转动的风车,哪么同学们,你对风车了解多少?
孩子们,老师真佩服你们,你们设计的风车让我大开眼界,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大家一定能设计出真正的风车来装点我们的世界,风车可以节省能源,净化空气,我相信到那时天会变的更蓝,水会变的更绿,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
生1:荷兰被称为是风车之国 生2:风车最早是用来谷物、粗盐、烟叶、榨油,压滚毛呢、毛毡、造纸,以及排除沼泽地的积水。 生3:架设高压线的电线杆或铁塔上常看见有小风车旋转它的作用是风力测量传感器。 生4:旅游点经常看到风车。
|
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扩充学生知识面,告诉学生学习知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另一方面达到学科整合的目的。 |
|||||||||||||||||||||||||||||||||||||||||||||||||||||||||||||||||||||||||||||||
学习效果 评价设计 |
信息技术课的积累就像语文、英语一样,平时的点点滴滴积累,才会汇流成海,积少成多。信息技术是技能含量较多的一门学科。本节课我把作品类评价表设计如下:
学习评价表(1)
学习评价表(2)
|
|||||||||||||||||||||||||||||||||||||||||||||||||||||||||||||||||||||||||||||||||
板书设计 |
转动的风车
图层3——风车(图形元件)
图层2——手柄(形态各异)
图层1——背景(烘托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