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话杂弹(二)
(2017-02-22 12:09:3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曲艺评谈 |
天下无敌不容易
一般来说,在评书或是武侠小说里,往往会出现一个天下无敌的人物,打遍天下没有敌手。如金庸的小说里如《射雕》里的王重阳、《神雕》里的独孤求败、《笑傲》里的东方不败等。在评书里,如单田芳版《童林传》里的袁大化、《白眉大侠》里的于何、刘兰芳《杨家将》里的王兰英,袁阔成《西楚霸王》里的项羽,张振佐的《东汉演义》里的巨毋覇等,这些人物,在各自的书里,可谓是鹤立鸡群,一枝独秀,几乎没有人可以在他们的面前走上10个回合左右。但是,这种现象在评话里很少出现,我所听过的评话几乎找不出这样的人来,即使是像《隋唐》里的李元霸,也是有对手的。
其实,个人是倾向于把书里的最高武力分成两种类型的,即“神级存在”和“极限武力”两种。所谓“神级存在”是指这个人的武力在整部书里是一枝独秀,鹤立鸡群,即使是武力最接近他的人,在他面前基本上也是被秒的份。这样的人在古典小说里是很多的,如《西汉演义》里的项羽、《说唐》里的李元霸、《残唐五代演义》里的李存孝、《说岳》里的高宠等,在他们面前,仅次于他们的高手们,如樊哙们,如宇文成都们,如王彦章们等,基本上是不堪一击,望风就逃的,他们在书里就如同“神”一般的存在,所以基本上他们就如同流星一样出场短暂,但放出无限的光芒。
所谓“极限武力”是指这个人武力虽然在书里也算是最高的,但远远称不上是“打遍天下没有敌手”,而是有至少一个甚至更多的人武力无限接近他,可以与他相抗衡或者至少可以跟他打上很长时间。典型的如《三国演义》里的吕布,尽管可能是书里武力最强的,但是就一个张飞就能和他打上一百多合不分胜负。如单田芳的《明英烈》里的常遇春之子常茂,尽管可能也是书里武力最强的,但蛮子虎牙、脱金龙、于皋等人似乎也不比他差;再如《薛刚反唐》里的薛葵,可能也是书里武力最高的,但看来驴头太子、秦文也不比他差,白文豹也能跟他战很长一段时间。总之,他们在书里就像一个最高的标杆,然后很多人都非常的接近这个标杆。
而在评话里面,基本上是没有“神级存在”而只有“极限武力”。在张国良的评话《三国》里就明确提出:“《三国》这部书与别的书不同,其中人物分不出谁的本领最好,也不断定哪一个人的武艺最差,而是各有所长,在书情的需要下,安排某人在某个场面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然而都受到时间的限制,没有永久性的第一号人物。”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但无论如何,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武艺的高下还是有的,如评话《三国》里要论到“极限无力”的话,应该是曹彰吧。《取东川》一段书里,甚至还出现了“五虎战曹彰”的桥段,正如书里说的那样:“这回书中出现的黄须儿,则是由五虎将来烘托”。但是,曹彰真能算是天下无敌吗?未必。在“五虎战曹彰”时,赵云、马超、黄忠他们都让曹彰吃了苦头,甚至狼狈不堪。
在评话《隋唐》里,李元霸的待遇也远远没有《说唐》里的待遇那样好了,《说唐》里他是横扫天下的,但在隋唐里,他与老辈的前三位:张须陀、焦本忠、姚子林交手,却是吃足了苦头,差点失掉一条手臂,都留下心理阴影了;跟野辈第一的朗司马交手都打了两天不分胜负。尽管书里明确在三个(即小辈、老辈、野辈)第一里,李元霸的战力还是最强的,但是这个“最强”对李元霸来说,是来的相当苦涩和艰难的。
还有如《岳传》里的高宠,应该也是书里武力最高的,但是正是这个最高的高宠,跟岳飞角力却被岳飞摔了个跟头,颜面扫地;再如《英烈》里的蒋忠,是朱元璋麾下的第一号战将,两臂都有五千斤膂力,但元朝刀王葛耶先、刀祖宗赤福寿都曾经跟他打平,尤其是刀王葛耶先,跟蒋忠打了三天都不分胜负,最后都挑灯夜战了。至于《狄青》里的“枪王”和“枪祖宗”最后都同归于尽,到最后都不知道谁是最强。
所以,对于评话里的这些将军而言,“天下无敌”的荣誉对于他们来说既是那么接近,但事实上又是那么遥远。可能他们会叹息:“天下无敌好难”!
夸张、实际、传奇、历史
大凡武侠、评书,里面的人物的武功大多会非常夸张,如古龙的“小李飞刀,例不虚发”、陆小凤能夹住天下任何兵器的手指、再如《天龙八部》和《射雕》系列反而凌空掌力;在评书里,如单田芳的《隋唐》里面李元霸用400多斤的锤子、宇文成都280多斤的鎏金鎲、裴元庆用300多斤的锤子;刘兰芳的《岳飞传》也不逊色:岳云,280斤重擂鼓瓮金锤金弹子,300斤重的金锤,等等。按照单田芳抡起来“一两贯一斤”的人说法的话,他们抡起兵器来都要几千斤的分量,给人感觉就是猛人超牛。小时候,看到连环画《三国演义》里关云长打造了82斤重的青龙偃月刀时就觉得云长真牛,但是同上面的一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但实际上呢,几百斤的东西要那在手里经常抡动杀敌打仗,恐怕敌人还没死自己就先累死了。看到网络上介绍兵器,一般刀剑就是几斤重,粗笨的鞭锏就是十几到二十几斤一把,长兵器枪矛大概在二十几斤,锤一类的重家伙就是四十斤左右。唯有这样,人们拿他们作为武器才使用的动,可以做到“舞刀弄枪”,调调“枪花”。所以说,上面的兵器,有点夸张得过了。但是作为艺术门类的评书,毕竟是来源于生活但是要“高于”生活的,如果真的按照实际来的话就缺乏传奇性,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所在。就像笔者不是太喜欢近现代评书那样,有些书,尽管也说的比较出彩,比如单田芳的《乱世枭雄》、袁阔成的“红色评书”系列,但由于是近现代的题材,一是有政治上的限制,二来人物的本领只能就事论事,不能作出相应的夸张、渲染,结果这样一来,就觉得失去了作为评书的魅力的,感觉只像在讲故事了。
苏州评话从总体来说还是秉承了曲艺夸张的一面,但是这种夸张是有限度的,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所以给人以一种能够接受的夸张。如同样《隋唐》一书,评话里李元霸的双锤的分量是左手锤60斤,右手锤65斤,共125斤,为全书之冠,这样既体现了李元霸的力气很大,又不过分太夸张,而且还挑明了人的两只手的力气是有大小的,貌似在笔者印象里双手力气一样的的是评话《岳传》里的岳云,他的一对锤只有60斤,30斤一把。可能有人觉得岳云太弱了,其实不然,在评话《岳传》里岳云已经是第一流的大将了,因为打仗较量主要靠武艺纯熟,而不是靠力气,所以岳云还是八大锤第一位,像黑蛮龙的双锤,比岳云重了一倍还不止,但跟岳云较量,还是很快落败。所以,我觉得说书人作这样的设定还是有他的道理的,因为听上去的确是能够自圆其说的,当然,与现实相比还是有点夸张了,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苏州评话作为民间曲艺,吸引人之处还在于将历史与传奇结合起来。它在书里会曾加许多原著古典小说里没有的但历史上却真实存在的人物,但这些人物在书里出现后却还是充满这传奇色彩,让人真假莫辨。经常看到有人称赞金庸、梁羽生们,称赞他们把历史与小说的虚构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殊不知评话老早就这样做了,而且做的很出色。评话增加历史人物,有的是直接把名字照搬上去,如《隋唐》里的张须陀、《岳传》里的种师道,有的是把名字稍改一下后放进去,如《隋唐》里的史万宝,应该是以隋唐时期名将史万岁为原型的,还有如隋军最后一位元帅苏卫,明显是以隋朝名臣苏威为原型的。
张须陀看到网上有人叫做“张显图”,但在评话里就是张须陀,没有张显图,这可能是不熟悉吴方言之故,在苏州话里发音是差不多的,结果以讹传讹了。张须陀原为隋朝大将,秦琼还是他的部下,大业十二年,瓦岗军进逼荥阳城。隋炀帝即命张须陀为荥阳通守,率其精锐万余前往镇压,后中李密之计被瓦岗军合围,张须陀力战得已突围,但见部下仍然被围,遂再冲进包围圈救之,如此四次,其部下皆败散,张须陀仰天道:“兵败如此,何面见天子乎”遂下马战死,时年五十二,应该说是隋朝的忠臣,但在评话里却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家反王,割据四川称成都王,而且还是老辈第一条好汉,练就“易筋经”功夫,力大无穷,浑身刀枪不入,唯有眼睛是功门,跟李元霸交手曾一度占上风,还善于用兵,所以秦琼以师礼待之;史万岁也是隋朝名将,曾大破突厥,后受杨素谗言被隋文帝所杀。此公到了评话里,就变成了老辈第五跳好汉皇城总兵史万宝,深受朝廷重用;苏威是隋代宰相,历任要职,与高颎参掌朝政,齐心协力辅佐隋文帝,大业元年,他继杨素为左仆射,他对隋炀帝暴政不敢直言进谏,遇事多承望风旨,但到了评话里,他却称为了文武全才但出身微贱,最后受任于危难之际的大将;笔者曾看到轩辕春秋论坛上讨论这个问题,有网友分析评话《隋唐》里增加的野辈第一朗司马的原型为高丽国太子李世模,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不过也未必完全如此,因为评话里的朗司马是姓拓跋的,“世模”和“司马”在苏白(评话的念白,带中州调)中区别还是很大的。因此这个人物基本上是可以视为一个原创的人物了。
再说种师道,《水浒》中的老种经略相公(一说老种经略相公是他老爸,他是小种经略相公),是北宋名将,靖康元年十月病卒,生前曾出四次关键建议:第一次是二月初姚平仲夜劫金营失败,种师道建议再次出兵劫营,或者每夜发兵几千人袭扰敌人,可以成功,宋钦宗不用;第二次是完颜斡离不退兵,种师道建议乘金军半渡之际,发动奇袭,否则必为他日之患,宋钦宗也不用;第三次是太原失守后,种师道急令调兵京城;第四次是临终遗奏,建议皇帝退守关中,众臣建议良臣李纲、宗泽代守开封,宋钦宗不用。在北宋立国一百六十年,养成浓重的重文轻武风气,即使到乱世,武将的话语仍然没有分量。到了评话《岳传》里,种师道与周侗、余环是师兄弟,同拜于红云长老(不知是否出家的金台)为师,本来坐镇边陲,后来率兵救援牛头山,与金邦三大王完颜乌骨几(阿骨打三弟)比试“六战”,“六战”者,是指马战、步战、车战、桩战、夜战、舌战,最后两人挑灯夜战,老种经略相公使出绝技“天地人三才锁喉枪”挑死完颜乌骨几,自己也力竭身亡。
可以看出,尽管这些人物在历史上十分出彩,但他们在评话中的表现也不遑多让,因此这当中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都在说书人一张嘴中娓娓道来,弄的人们真假莫辨搞不清了,甚至以为那是真的,真是印证了曹雪芹的一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是有还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