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州评话杂弹(一)

(2017-02-22 12:06:18)
标签:

杂谈

分类: 曲艺评谈
写在前面的话

我出生于原来苏州吴县浒墅关乡下的一个农村中,后来调整行政区划,先被划到了苏州郊区,后被划到了高新技术开发区,而吴县现在也被分成了吴中、相城两个区。从小就经常从收音机(我们乡下却一直叫它“半导体”)中听书,祖母、父亲都喜欢听书,
因此跟着他们,从小时候就开始听书,听的书是属于苏州的地方曲艺,学名叫“苏州评弹”。苏州评弹一般来说由两部分组成: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
苏州评话,俗称“大书”,运用苏州方言,只说不唱,兼融叙事和代言为一体。角色借鉴戏曲程式,具有挂口、引子、道白等白口和以虚拟或象征性动作所表演的各种手面。此外,并有韵文形式描景状物,刻画人物的韵白与赋赞,以及描摹各种音响的口技。多为一人独说,演出注重说噱,并对人物事件评点议论,以史料时事穿插印证。
苏州弹词,俗称“小书”,以说、噱、弹、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说的部分融合叙事与代言为一体,既有第三人称的表叙,又有第一人称的脚色。脚色较多吸收借鉴戏曲的表演程式,于说法中现身,塑造各种人物,间以说书人的衬托、评点。弹唱以三弦、琵琶为主要乐器,演员自弹自唱,其传统书目都为长篇书目,题材以男女情爱、家庭纷争、冤狱诉讼等为主。
基本上,我更加偏爱评话,因为听“大书”爽快,听小书觉得肚肠都要痒,不爽。后来,等上学之后,又开始听起了北方评书,但在能收到的电台里,只听过刘兰芳、单田芳和袁阔成三人的,其他的基本都没有听说的。但是在学生年代,能听书的时间是不多的,因此能够听全的书很少,印象中苏州评话基本没有听全的,评书听全的只有袁《三国》。一直要等到网络时代到来之后,通过网络才听全了许多书,所以不能不感谢网络的发展啊!
言归正传,在网络上,有论坛就有争论,很多人为了小说或者评书里的一些情节、场面、问题,都会展开激烈的争论,其中尤其是武力问题,向来是古典演义小说或这评书的热门话题,典型的如一部《三国》,其武力之争,可以说是争得磨掉牙了,到现在也没争出个所以然来,可见一斑。有时,见到有人经常会提到苏州评话里的相关内容来讨论,可谓五花八门。的而且确,评话流传的传统书就将近60部,其表现历史征战题材的,如《列国志》、《西汉》、《东汉》、《三国》、《隋唐》、《金枪传》、《岳传》、《英烈》等,称“长靠书”,又称“着甲书”;表现英雄侠义或公案题材的,如《水浒》、《七侠五义》、《包公案》、《彭公案》、《绿牡丹》、《金台传》等的,称“短打书”;另还有表现神异题材的如《封神榜》、《西游记》、《济公传》等,称“神怪书”。内容的确很丰富,听过的人想必很多,也难怪会拿来讨论。笔者有幸,曾经听过十几部,就自己听后的一些心得体会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从“不学无术”说起

“不学无术”这是某位网友在看了评话话本《三国》后对编者张国良先生的评价。相信在网络上,名气最大的评话是《三国》了,主要是因为张国良先生开讲的话本《三国》的流传。张老先生的话本从《千里走单骑》从关云长开书,一直要到《水淹七军》关云长归天结束。实际上,这里已经是包含了两部评话了,即《前三国》和《后三国》。《前三国》一般从曹操向关羽赠马始,至火烧赤壁止。主要内容包括赠马、过五关斩六将、古城会、三顾茅庐、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三搜卧龙岗、长坂坡、东吴十条计、赤壁之战、三气周瑜等。在苏州评话节目中被誉为“大王”。《后三国》述赤壁之战后,刘备取西川、收马超、关羽单刀赴会、定军山、水淹七军、走麦城、火烧连营、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基本上《前三国》是从晚清流传到现在的,经过说书人长期锤炼,语言比较精炼,已经形成独特的风格,而《后三国》由张国良的父亲张玉书据小说《三国演义》改编,所以比较拖沓冗长,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不管是《前三国》还是《后三国》,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都是建立在“尊刘抑曹”的基调上的,因此在书里处处能见到痕迹,有得地方的确是把“尊刘抑曹”的基调渲染的非常过分的,如在“三把火”(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的情节里,把曹操一方塑造的非常愚蠢甚至是低能,甚至出现关羽率领几十个士兵就能镇住几万曹兵这样不合情理的情节,让人很是看不下去的,这一点相信看过话本的人应该有同感吧。因此有网友愤然曰:张国良不学无术!
不过,要我说,这位网友说的也对也不对。说的对,是指张国良的确是没有受过系统的正规学习,而缺乏相应的知识。他们那个时代的说书人,基本上有小学毕业的话是学历相当高了,张国良从十三岁开始从父亲学说书,估计是小学学业有没有学完。象另一位三国名家唐耿良是小学都中途辍学的,他说为了说好三国要看许多古典小说,如《东周列国志》、《西汉演义》、《东汉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大明英烈传》等,以便说书时引经据典,基本上没有看过正史,后来道老了才看看《三国志》一类的史书,但由于文化有限不能深入了解,因此真正的历史知识是很贫乏的。张国良跟他是同时代的人,出身也是差不多,经历也差不多,因此说他不“学”无“术”也不为过。
那么,不对在于什么呢?我觉得,张国良还是“学”的,学的是评话,所以他是有“术”的,他的“术”就是在评弹界被称为“张《三国》”的书,因为在苏州一带,解放前说三国的艺人很多,有的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唐再良、唐耿良一派的就称为“唐《三国》”、张玉书、张国良一派的就称为“张《三国》”。张国良的三国话本之所以那样把曹操一方写的如此不堪,不是他想出来的,而是他父亲张玉书就是这样教他的,而他师祖黄兆麟也是这样教他父亲的,而黄兆麟的师父许文安也是这样教听他的,如此而已。那么,以前的说书人为什么非要这么写,甚至拼命丑化曹操一方呢,原因很简单:听众喜欢听。从北宋“说三分”,已形成“尊刘抑曹”的倾向。两宋理学家们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强化,必然会影响民间文学的价值观。再加上罗氏《三国演义》一出,三国人物褒贬基本定性,到清朝达到教条化程度。因此产生于清朝的三国评话怎么可能说曹操的好话?说曹操的好话的话岂不是砸自己的牌子断自己的生路?听众也不会买账的。说书人要吸引生意,必然要投听众所好,在不改变历史的情况下,改动情节,丑化曹操一方,歌颂刘备一方,来吸引听众。苏州评话的特点之一就是对于书的原题材的着力点主要是放在细节的刻画上,而对于其所表达出来的主题思想(或叫中心思想)则是全盘接受,并且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绝对化的刻画,表现为正方益正,反方益反,以此来吸引听众。所以,张国良继承的是那样的话本,那么我们今天看到的自然也就是那个样子了。虽说我们现代人看不惯,但是不代表几十年前的人看不惯。
所以,张国良到底是“不学无术”还是“学而有术”呢?个人见仁见智了!

评话的借鉴与突破

借鉴与突破也是苏州评话的一大特色,说书人说书时,为了增加趣味性或者创作新段子时为了降低难度,经常会借鉴其他评话的套路,这个情况在评话里是非常普遍的。例如,在不同的书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桥段:正方的事业正在节节胜利的时候,敌方阵营往往会出现一名少年将军,成为正方的拦路虎,而正方通过调查研究后发现该将实际上是己方将领之后,因缘巧合之下才会被敌方收养或录用,于是正方想尽办法,或派人劝说,或痛骂之责以大义,最终使该小将弃暗投明。最典型的当然是《岳传》里陆文龙和王佐断臂的故事,类似的还有《三国》里的王平归汉和《英烈》里李林归明的故事,都是非常相像的。还有如敌我双方的名将比试“六战”,所谓“六战”,是指马战、步战、车战、桩战、夜战、舌战,基本上是两个本领相差无几的大将,为了分出胜负而进行的单挑“游戏”,最典型的是《岳传》里种师道和完颜乌骨几的“六战”,最后同归于尽;类似还有《英烈》里明营傅友德和四川飞天将岳能的“六战”,这次是傅友德笑到最后;《隋唐》里李元霸和拓跋朗司马的“六战”,只不过比到车战就没比下去(似乎是朗司马不行了,具体记不清了);《狄青》里天巧星张旦与西辽无敌将乌鸡呱哒东方红(我没说错,确实是这个怪名字)的“六战”,当然张旦赢了。这些,能说不都是互相借鉴成果吗?还有,几乎每部长靠书都有一两位远程攻击的高手,比如《三国》里的黄忠、张苞,《隋唐》里王伯当、王世充,《英烈》里的吴福、李长生,《水浒》里的花荣等,他们的存在,能使任何对手望而生畏。
要说借鉴的最厉害的,是两个套路:“二王二祖”和“四庭柱一正梁”两大模式。
“二王二祖”即“枪王刀王”与“枪祖宗刀祖宗”,我最早是见于《三国》,里面有“枪祖宗”张任、“枪王”张绣、“刀祖宗”蔡阳、“刀王”阳群,都是第一流的名将,当然对于正方主角来讲,也是第一流的“绿叶”, 枪祖宗”张任、“枪王”张绣、“刀王”阳群三人都给赵云充当了绿叶,“刀祖宗”蔡阳给关羽充当了绿叶。无独有偶,这“二王二祖”在其他评话里也有痕迹:
《东汉》里:“枪祖宗”秦虹、“枪王”刘庭和刘林(弟兄两个,一称“大枪王”,一称“小枪王”)、“刀王”杨思成,至于“刀祖宗”则由于掌握资料有限,不清楚是谁。
《隋唐》里:“枪祖宗”姚子林、“枪王”伍云召和罗成(伍是“南枪王”,罗是“北枪王”) “刀祖宗”杨义臣、“刀王”魏文通。
《狄青》里:“枪祖宗”赵登、“枪王”卢真、“刀王”铁铃,至于“刀祖宗”则不清楚是谁,书里也没有说。
《岳传》里:“枪祖宗”、“枪王”、“刀祖宗”都没有讲,只有“刀王”刘琦,不过从情节来看,有资格称“枪祖宗”估计就是种师道了,有资格称“枪王”的估计是岳飞,有资格称刀祖宗估计是没有。
《英烈》里:“枪祖宗”伯颜图、“枪王”方国珍、“刀祖宗”赤福寿、“刀王”葛耶先。
一般来说,使枪的比使刀的要厉害些,可能是说书人偏爱使枪的人吧,基本上在长靠书里使枪的名将要多于使刀的名将,因此“枪祖宗”、“枪王”基本都不缺,甚至还会出现人员超编的现象,而“刀王”、“刀祖宗”就不一定全了。而且使枪的名将基本上帅哥居多,即使上点年纪也是帅中年人或是帅老头,而使刀的名将难看的居多,象关云长已经算是长相相当不错的了。
“四庭柱一正梁”,主要是指对手方面的能臣武将,他们是正方永远的威胁,所以也是必须清除掉的对象,只有当他们完全倒塌了,敌方的大厦才会土崩瓦解。这个套路,最早也是见于《三国》:河北袁绍拥有“四庭柱一正梁”:颜良、文丑、张郃、高览为四庭柱,韩琼(陆版作韩荣,汪版作韩猛)为一正梁,都是当时第一流的将军,可惜错跟了袁绍。这在其他评话里也有影子:
《封神榜》里:正相爷商容、副相爷比干、武成王黄飞虎、上大夫梅伯为四根庭柱;太师闻仲是根正梁。当全部断掉后,姜太公就开始伐纣了。
《狄青》里:西辽有“四庭柱一正梁”,四根庭柱分别是:枪王卢真、刀王铁岭、枪师白翼良、赞天王赵克,一根正梁就是枪祖宗赵登。据说后来也是因为内部矛盾而结局不好。看来,“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是一点都不假。
《英烈》里,提到元朝拥有“四庭柱一正梁”:枪祖宗伯颜图、刀祖宗赤福寿、刀王葛耶先、老驸马李金荣为四庭柱,太师脱脱为一正梁,都是当时最厉害的将军,可惜错保了元朝,内部又不团结。
至于《隋唐》没有提到,如果提到的话,我估计是这几人:隋朝四庭柱:丞相伍建章、大元帅韩擒虎、靠山王杨林、燕山王罗艺,一正梁为东昌王杨义臣,全部折断了,大隋朝的江山也就完了。
借鉴得多的还有各种枪法:
如“楚霸王单手十八挑”,应该是出自于《西汉》是项羽的杀手枪,但在《三国》里张飞战张任、赵云战张郃斗曾经使用过;《隋唐》里伍云召战新文礼也用过;《水浒》里卢俊义似乎也会,但没有学全。
如“百鸟朝凰枪”,初见于《三国》是“枪祖宗”张任、“枪王”张绣的杀手枪;但在《隋唐》里也是罗艺、罗成父子的绝招;在《狄青》里也是“枪祖宗”赵登的杀手枪。
如“夹竹梅花枪”,初见于《三国》,是赵云的拿手枪;但在《狄青》里狄青(未发迹时)也曾经使过;《岳传》岳飞在辕门投书时在宗泽面前也演示过。
如“落马金钱枪”,张国良版《三国》中,赵云凭此枪法枪挑赛猿精;在《狄青》里是枪师白翼良和他徒弟张旦的杀手枪。
如“三才锁喉枪”:《岳传》中,种师道独门杀手枪,凭此枪法,种师道挑去完颜乌骨几;在《狄青》里,是“枪王”卢真的杀手枪;而《英烈》中的“枪王”方国珍也会使用。
如 “鼍龙枪”:是《英烈》里“枪祖宗”伯颜图、“枪王”方国珍和常遇春的看家本领,但似乎《隋唐》里的“枪祖宗”姚子林也是使用这一路枪法。
这样一来,就造成许多枪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了,但实际是却是见证了当说书初艺人们在创作评话时互相借鉴的事实。
不过,在借鉴的同时,各部评话又有所突破,以避免绝对雷同。如“二王二祖”模式,除了《英烈》和《三国》一样,“枪王刀王”与“枪祖宗刀祖宗”都出现之外,其他多少还是有所差别的,如《东汉》和《隋唐》里“枪王”都有两个,而《岳传》里基本就没有出现,而且明确使枪名将里最强的是人称“高一枪”的高宠,使刀名将里最强的是人称“赵一刀”的赵必方,而不是“枪王刀王”或者“枪祖宗刀祖宗”。
再如《隋唐》,基本上是借鉴了《说唐》十八条好汉的说法,但由于《说唐》本身关于十八条好汉的说法就有问题,从十二到十五和十七条好汉是没有的,只能靠猜测,而有些人很厉害的如曹延平和华公义、鳌鱼都没有上榜,所以评话却创造了三十九条好汉,分成了老辈、小辈、野辈三种类型,这样,就把书里有本事的人全部概括进去了,而且还创作了一些“新人”,提高了书的合理性。
还有就是增加古典小说里没有的历史人物,这也是评话的一大突破。如《隋唐》里,就增加了张须陀、苏威,《岳传》里增加了种师道,《英烈》里增加了冷谦、周颠、铁冠道人,这些都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在当时的确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这样一来,就能使情节更加具有可塑性,精益求精。一句话,评话就是在经历了长期的借鉴与突破后成长起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