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巧生炉艺:铜炉无价(陈冠丞)

(2024-04-27 17:19:02)
标签:

香道

铜炉

巧生

艺术

分类: 香道清供


巧生炉艺:铜炉无价(陈冠丞)


各位炉友,我是陈巧生的儿子陈冠丞。

今天,我班门弄斧,和大家交流一些有关铜炉文化的深层问题,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中国炉文化历史悠久,从汉代流行的博山炉,一路发展传承,在明代达到了铜炉制作的顶峰,并扩展到海外。铜炉既是用于焚香的实用器,也是历代各朝敬天、祭祖、礼佛、朝拜的礼器。虽然在炉款上有所分别,但将礼仪功能与实用功能合而为一的器物种类,从历史上来看,也并不多见。能够流传延续至今,并为人民接受,并日渐光大的器物就更少了。

为什么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铜炉情节,这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和文人雅士的生活起居习惯不无关联。

铜炉的用途,一是祭天礼佛,二是文人香道。礼仪功能,令铜炉在各类器物中具有了独一无二的尊贵地位。毕竟,历代帝王都要采用最符合礼制的器物用于神圣庄严的典礼。而文人香道,又赋予了铜炉生活的气息和优雅的气质。延续至今,我们在古代铜炉上,能够体会到那份独特的庄重、古朴、典雅,更因我们的香道生活,对铜炉多了一分亲近和喜爱。

我以为,明代宣德炉的铸造,更将铜炉文化推至极致。当无数民间工匠,精心仿制宣德炉,无数达官贵假和文人雅士追捧宣德炉时,这种承载天地礼仪和优雅生活的独特器具,开始得到中国士大夫和文人阶层的集体认可。

我才疏学浅,不敢长篇大论,此处仅谈一点我的心得吧:让我们设身处地,置身在一个明代文人的书房,这是他一年四季、每日耗费时间最多的处所。在这里,他研读圣贤诗书,思绪万千,驰骋文字,践行着“修身,起家,治国,平天下”的文人理想。然而,现实并未给他提供通向理想的坦途,皇帝的召唤似乎遥不可及。放下手中的毛笔,他的目光停在了案头的铜炉上。那是一只冲天耳,比手掌略大,拿在手里,敦实沉重,皮壳暗淡却隐现光泽,做工精致,圆润通达。他似乎感到,自己就是这只铜炉:本是为宏大盛世的庄严典礼而生,却栖身在文人的简陋书房。但无论身处何等境地,家国天下的理想和造福众生的愿望,却未有丝毫遗忘。

正如这铜炉,虽非置于皇帝的庙堂,但丝毫无减沉稳、庄严、含蓄、朴质的本色。小小的铜炉,正是中国士大夫的写照,承载着自古读书人的家国理想和宏图大愿。它和他,若身在庙堂,则礼仪庄严,沟通天地,祈祷天下平安和黎民安康;它和他,若身处陋室,则心平气和,含蓄优雅,专心圣贤学问与诗书画印。

我爸爸潜心炉艺,30多年来,坚持用传统古法铸造宣德炉,就是为了将古代铜炉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传承延续下来。只有具有这样的内涵核心,铜炉才具有丰富的生命力,让一件器物具有了韵味和灵性。在我的眼中,爸爸制作的铜炉,都是有灵魂,有着丰富生命力的。

有的炉友抱怨,我家的正品铜炉价格贵,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抛开流通渠道的问题不谈,我家巧生炉的成本高,主要源于两点:一是爸爸严格遵循古代工艺和古法制炉,不以现代工艺投机取巧,虽然在一些炉款的打磨上,工人可以采用机械打磨工具,略微提高效率,但其他工艺环节,都要靠工人的双手一步步完成;二是爸爸坚持精选铜材和炉料,坚持精炼工艺。

有人说,现代铜材都是高纯度铜,不需多道精炼。我爸爸说,炼铜过程,一为剔除杂质,二为逐步添加配料,不同的材料有各自的添加次序,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过程。比如,大家常说的红铜就是一直铜原材料,但红铜不能铸造器物,因为它的分子结构疏松,内有气孔。所以,需要添加其他金属元素作配料,这样可以提高铜材密度,提升铜的光泽,令铜炉的声音更加清脆。

在古代,不同等级的官员所用的铜炉在材料和配比上有严格的规定。皇家器物和五品以上官员的铜炉,其材料有铜、金、磷;五品至七品以及商假、富户用铜、锡、锌、铝制炉;民窑炉则用铜、铅、锌制炉。不同的材料和配比,决定了不同的铜炉密度、光泽和声音。

爸爸作为古韵铜炉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是在用他的铜炉来传承古代技艺和铜炉文化。我们从没有把铜炉当做商品。爸爸制作的每一个铜炉,无论价值高低,都是为了传承这种技艺和这份文化。

我们愿为天下炉友和藏家制作当世最好的铜炉,当然,我们也有幸得到了广大藏家和铜炉爱好者的认可。大家有空的时候,欢迎大家来苏州,看看我家苏州展厅的炉子,感受一下今世铜炉的古雅气质。当然,我们苏州展厅的铜炉价格也会给您带来一份惊喜。

 

         20118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