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城隍庙原为霍光神祠,供奉的是西汉名将霍光神主。上海建城隍庙,相沿成习,霍光成了上海资格最老的城隍爷。
第二位:秦裕伯是元末明初河北大名人,曾在上海住过。传说他是一个孝子,因其母感叹未见过金銮殿,故专门建了一座象金銮殿的建筑。被人告密,皇帝派员来查,他就连夜将殿改成金山神庙,躲过了一场灾祸。清军南下时,遭到上海地区人民的强烈抵抗,清军将领原准备屠城。屠城前夜,清军将领梦见了秦裕伯,秦警告他不准杀人,这才取消了屠城计划。因秦裕伯“显灵”,救了上海百姓,故被列为城隍爷。
秦裕伯(1296~1373),汉族,字惟镜、景容,号蓉卿,别号葵斋。上海县人,原籍淮扬(今江苏扬州),人称秦景容。元代(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出身海陵秦氏,为北宋著名文学家、词人,婉约派一代词宗,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宋龙图阁直大学士淮海公秦观(少游)八世孙,江浙行省中书省儤使、中书省肃政廉访使秦知柔之孙,国子监学录、下沙盐运使司监税官、浙西道榷鹾使秦良颢之子,与其弟秦亨伯合称“二秦”。元至正四年(1344)中进士,明洪武六年追封显佑伯,后又追赠护海公,后人称他秦显佑、显佑公。朱元璋多次称秦裕伯为:“裕伯博辩善论说,占奏悉当帝意,帝数称之。“代表作品:《山舟辞》、《九贤祠颂》、《上中书相国却聘书》、《再上丞相却聘书》、《上海知县祝大夫碑》。曾任湖广行省照磨(即湖广省的掌管磨勘和审计工作官)、山东高密县尹、福建行省郎中、行台侍御史、延平路总管兼管内劝农事。明太祖主政期间任侍读学士、待制、治书侍御史。秦裕伯去世后,朱元璋一直心神不安,他以“生不为我臣,死当卫我土”,亲自敕封秦裕伯为“显佑伯”,称“上海邑城隍正堂”。后被敕封为城隍神四品显佑伯(正四品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伯),受百世香火供奉。
第三位城隍爷是江南提督陈化成,是上海人比较顶礼膜拜的一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市民从“陈公祠”中请出了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血染吴淞口、在吴淞炮台战死的江南提督陈化成的神像。当年被供奉在大殿后进的陈化成塑像,被民间雕塑家塑成满面火红、神采飞扬、目光炯炯、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
城隍庙的城隍是城市的保护神,并不特指一人。
城隍神,是城市的保护神,“城”,就是城池;“隍”是干涸的护河,“城”和“隍”都是保护城市安全的军事设施。
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神,多数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能够成为城隍神的人基本分为这样几类:
第一类是一些有政绩的地方官,在去世之后,本地的百姓为了表彰他的功绩,供奉为本地的城隍神,并且希望他在天之灵依就能够保佑本地的百姓。如上海奉贤县城隍神周中鋐,是清代松江知府,生前为官清廉,最后为治理地方水患以身殉职,奉贤县的百姓为了纪念他,供奉他为奉贤县的城隍神。
第二类是国家的功臣,其生前曾经拯救了国家和百姓,人们为了表示感激之情,将他供奉为城隍神,这类城隍神中有普通的百姓,也有国家的功臣,如浙江义乌县城隍项显佑,生前帮助朱元璋统一天下,1367年,江浙一带大旱,项显佑散家财赈济百姓,救人无数,义乌百姓为了纪念他,就供奉他为义乌县的城隍神。
第三类是生前正直的人,如为官清廉,为人正直等,去世以后,人们认为他在冥界一样能够保持其正直的品德,保护本地百姓,将他供奉为城隍神。如北京城隍杨淑山,明代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以刚正不阿而著名。因弹劾严嵩的十大罪状而被捕入狱,后为严嵩所害。北京的百姓就将他供奉为自己的城隍神。
第四类是行善的人死后成为城隍神,这些人通常在生前为本地的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人们为了纪念他,同时希望他在冥界也能够为老百姓做好事,就将他供奉为城隍神。如乌鲁木齐城隍神是陕西人纪永宁,相传嘉靖三十一年地震,曾捐资埋葬死者四十余人,多行善事,上天以其一心行善,封其为乌鲁木齐城隍之神。
可见,城隍神作为城市保护神,老百姓希望能够得到他的保护,所以,城隍神都是由一些公忠正直的人担任。
上海的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后),庙内祭奉城隍神秦裕伯(明太祖敕封秦裕伯为上海县城城隍神)和霍光(汉大将军博陆侯)。
上海的城隍老爷是元明时期的一位真实历史人物,叫秦裕伯,上海县人,是一位有名的学子和政治家,在元朝有过不少政绩。明取代元之后,开国皇帝朱元璋有意起用秦裕伯,但被他再三推辞。秦裕伯死后,朱元璋对他念念不忘,便封他为“显佑伯”,称“上海邑城隍正堂”,相当于国家正式任命的上海地区城隍老爷。
今天的上海城隍庙,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六个殿堂,总面积约一千余平方米。
大殿内供奉金山神主汉代博陆侯霍光大将军坐像,左首为文判官,右首为武判官。
元辰殿:又称六十甲子殿。元,为“善”,元辰,就是指吉利时日的意思。元辰神灵是中国的年岁神灵,与每一位中国人的年运有关。中国古代子以天干地支循环相配由甲子起至癸亥结束,以六十为一周,故也称六十甲子,后道教以六十甲子配以神名,从而形成了道教元辰信仰。因六十甲子神灵是星神,故也称太岁神。
慈航殿:慈航殿内供奉眼母娘娘(主治眼疾)、慈航大士(主平安)、天后娘娘(主出海平安)。慈航殿门上悬有对联“善恶到头总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匾额“慈航普渡”。
财神殿:财神殿内供奉文昌帝君(主功名利禄)、关圣帝君(主平安)、财神(主财运)。财神殿门上悬有对联“生财有道义为先,学海无涯苦做舟”,上悬匾额“福佑众生”。
城隍殿:城隍庙内最后一进殿为城隍殿。城隍殿两侧悬有对联以赞扬城隍神公正无私“祸福分明此地难通线索,善恶立判须知天道无私”,上悬匾额“威灵显赫”。殿内另有一幅赞神对联“天道无私做善降祥预知吉凶祸福,神明有应修功解厄分辨邪正忠奸”横批“燮理阴阳”。城隍殿中央供奉上海县城隍神红脸木雕像,正襟危坐。城隍殿内仿照明代县衙公堂陈设,仪仗森严。
娘娘殿:城隍殿西面为娘娘殿,供奉上海县城隍神夫人储氏。
父母殿:城隍殿东首为父母殿,殿内供奉上海县城隍神父母。
上海城隍庙先后有三位城隍爷
上海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当时的上海知县张守约将原先供奉着西汉名将霍光的霍光神行祠,改建为城隍庙。但前殿仍然供奉霍光,在正殿城隍殿供奉当时由朝廷任命的上海城隍秦裕伯。因此有“前殿为霍,后殿为秦”的民间说法。
而说到城隍庙的前身霍光神祠,则相传始建于三国后期(260年左右),为吴主孙皓(孙权的孙子)所建。其与上海另外一座著名的宗教庙宇——静安寺,相传始建时间相当接近。
那么,霍光是怎样成为上海首任城隍的呢?
相传,孙皓曾梦见霍光,称应在上海金山建一座庙宇,以保佑一方百姓。后孙皓照办建庙,从此霍光在上海沿海一带不断显灵,庇护百姓的传说不绝于耳,他也成为民间公认的上海庇护神。一千多年后的1293年,上海县在方浜路上建霍光神祠。由于金山的那座庙宇已经不在,于是霍光神祠又被称为金山庙,作为其正统延续。又过了一百多年,这座霍光神祠在原址上改建为城隍庙,同时供奉霍光和“钦命”城隍秦裕伯。尽管霍光并未获得朝廷的任命,但一庙两城隍的格局,却成为上海城隍庙独特的景象。
秦裕伯,在元明二朝都做过官,其中在明朝历任侍读学士、待制、治书侍御史,这些都是中央政府的职务,较其在元朝时的几任地方职位要高。朱元璋为巩固统治地位,实行重用前朝官员。但秦裕伯的确也三拒朝廷征召为官,后不得已入仕,最终还是告老还乡。
关于秦裕伯,还有两个传说。一是秦裕伯死后,朱元璋仍对他抱以“生不为我臣,死当卫我土”的态度,加之上海地区有民间传言,此前一名叛乱首领死后可能化作厉鬼,继续作乱。于是,朱元璋毅然决然地将秦裕伯封为上海的城隍,希望他能永保一方平安。我国历史上,明清两代,秦裕伯始终是官方任命的上海城隍,从未易人。
另一个传说,清顺治年间,一直在海上坚持抗清斗争的张名振引兵入吴淞。苏州总兵王璟首战溃败。不久,上级江宁巡抚周国佐前来督战,王璟担心自己此前畏敌逃避的事迹败露,便诬告上海百姓通敌。周国佐竟信以为真,决定屠城。行动前夜,城隍秦裕伯“显灵”,对着周国佐“直视摇首者数四”,意寓“不死”。于是,周国佐收回屠城之令,全城百姓终于免遭屠戮。
由此可见,作为一地安福的主管,城隍老爷始终是一位广受百姓爱戴的神化了的真实人物。而且,他的时代特征也非常明显,并与时俱进——
据史料记载,抗战爆发后,城隍庙作为当时的难民收容所,从1937年11月9日建立到1940年6月30日关闭,不到3年时间就一共保护了30万难民,成为名副其实的上海庇护所。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有百姓自发将此前鸦片战争时期著名抗英将领陈化成的塑像抬进城隍庙,加以供奉,希望他可以显灵,再次击败日军的侵略。
不过,由于当时封建皇权任命城隍的制度已不存在,于是,陈化成和霍光一样,成了没有委任状的上海城隍爷。此外,由于上海城隍庙建筑规模有限,很难再建一座新殿来供奉陈化成,后来,这位近代上海老百姓心目中的“新城隍”的塑像,便被安放于宝山陈化成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