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国藩的名号算是响当当的了。他不仅是个大文学家,还是个出色的统帅,创立了著名的湘军。
事实上,曾国藩并不是什么兵学奇才,他和大多数的文人一样,没有态度直接上战场的经验。比起亲临战场、现场指挥,他更擅长辨识任用有能之人,或者操练磨砺士兵。最后,他选择退居一线,干起了制定战略的老本行,并慢慢琢磨出一个比较笨、但极其好用的制敌办法。
他先分析敌人的战术和特质。在当时,太平天国的士兵以农民为主,力气大、不怕死,因此近战肉搏很厉害。反观吃朝廷饭的八旗军、绿营军,懒惰又怕死。开战时的情景一般如下:清军架起火炮远程攻击,太平军冒死冲过炮弹,然后赤膊近战,打败战五渣的对手。
对面刚不过对方,何不以退为进?于是,曾国藩干脆选择稳扎稳打,先修筑碉堡、战壕等防御工事,打好后方基础,然后再一点点侵蚀掉敌军的地盘。此外,直接对打打不赢人家,干脆低调一点,躲在防御工事背后一点点消耗对方的精力,同时瞄准对方的粮道,断了他们的后路。
有了防御工事,清军的火炮终于发挥出用处。安庆之战、天京包围战,都沿用了曾国藩想出来这个笨招数,最后终结了太平天国。
一名叫做戈登的英国人,曾经目睹过湘君对付太平军的战术,便把这种战壕搭配火器的战术带来苏丹,打败了当地的游牧骑兵。而在一战时期,这种战术的应用达到了巅峰,利用铁丝网、战壕、还有火炮组合出全方位的防御线,几乎成了战场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