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完美关系邦尼奋斗 |

电视剧《完美关系》大结局,邦尼离开了上海,离开了这个曾经让她心心念念的城市。
江达琳说,她还会回来吗?
卫哲说,从没有想过一个会说八国语言的人竟然没出过国,她早该出去走走了。有你在,她会回来的。
卫哲似乎是在暗示观众,她出国去了,早晚有一天会回来。
说实话,这部电视剧到现在,谈不上有多喜欢,确也可以一看。剧中众多人物里,邦尼算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真实,接地气,更能引发深思。

她是一个出生平凡却又想拼命挣脱平凡痕迹,不切实际,认不清自己,看不清现实的女孩子,是一个类群体的典型代表。
她在离开前说了这样一番话:我曾经无数次梦见自己成为了这个城市的一部分,为此,我也拼尽了全力。可现在我终于明白,这座城市从来都不属于我。
那么,她是逃走了吗?逃离这个令她失望、伤心的城市?她到底会去哪里?会回到她的出生地吗?
编剧把这个答案留给了观众。
作为观众的我,希望如邦尼一样的人,拉着行李箱,去寻找答案,寻找自我。
因为,在成长的过程里,她把自己弄丢了。
出生在小地方,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思想观念浓重的环境里,邦尼没有选择。但庆幸的是,她足够自尊自强,最终通过努力来到了最喜欢的大都市,拥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
其实,以她的能力和条件,可以不必选择离开。哪怕追求落空了,爱情失败了,只要能够认清现实,认清自己,以她的能力完全可以在这个大都市生活下去,生活也完全可以是另外一番样子。
遗憾的是,成长过程中物质条件的匮乏,父母爱的教育,生活的教育的缺失,使她对人生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当然,这不全是她的问题。可全部归罪于原生家庭,她就没有一点儿错吗?
不,她错了。
受过高等教育,在底层摸爬滚打过,有多种生活技能,她的现状已经超越了更多底层的人。别人都能咬着牙生活下去,她为什么就不能?
按理说,她对生活,对人生的体会应该会更深,更全面才对。可惜她对人生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她的逃避恰恰证明了她内心的虚弱无力,证明了她的价值观出现了问题。她所理解的生活是精致的,金光闪闪的,觉得只有拥有极高的物质生活才能证明自己属于这个花花绿绿的大都市。
这个想法不仅可笑,还有点可悲。
她曾经对好闺蜜江达琳说过一句话:我就是讨厌你高高在上的样子。殊不知,她内心里渴望的正是这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嘴上越是鄙视的东西,也许往往是内心最渴求的。
因为不曾拥有,所以渴望拥有。
剧中,邦尼对爱情的追求更像是一种隐喻。

薛义,代表着她所向往的精致豪华生活。林肯,代表自由、随性的平淡日子。她爱上的,并不是薛义本人,而是薛义所代表的阶层,所代表的奢侈生活。而林肯哪怕对她再好,也不是她想要的。因为那样的生活始终是她极力想要逃脱的。
如果说她的闺蜜江达琳是出生在金屋子里,那么邦尼就是出生在泥坑里。她用尽全力想洗净身上的泥土,可现实却很残酷,把她伤害得心力交瘁,最后竟然落荒而逃。
她不明白,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改变出生,改变阶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当然,现实里是有捷径可走,但那终究不牢靠,好似镜花水月。只有通过踏实的奋斗,脚跟才站得稳。
邦尼和江达琳的差别在于,江达琳的父辈们比她的父辈们更早地开始了奋斗,所以江达琳比她幸运,出生的时候家庭已经为她奠定了较高的社会地位,积累了足够的物质基础,她几乎是坐享其成,最多就是努力维持现状不让自己的家庭从那个阶层掉下去。如果能力足够,努力足够的话,她和她的家庭还会继续走上坡路,会越来越好。
邦尼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家庭没有给她想要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她谁也靠不着,要想改变现状,她只能靠自己。
她们的差距从父辈那里就已经拉开了。
如果邦尼能认识到这一点,不要盲目追求物质,降低对生活的要求,或者说降低一个标椎,层次,不要追求以她目前的能力根本无法企及的高度,她其实可以活得不错。如果把目标定得低一些,再努力一把,凭着她的条件,她的下一代就一定能过上比她从前更好的生活。也许,不用通过三代的努力,她的孩子就会帮助她实现改变阶层的梦想。
房子可以租小一点,不要太高级,哪怕是和别人合租呢。不必要的花销可以减少一点,可她却偏偏要用这些外在的闪亮条件来装点自己,以此来定义生活,定义人生,以示和原生阶层毫无关系,以示自己属于这座大都市。
这多少有些可笑、幼稚。难道真实、平凡的活着很丢脸吗?
大都市,从来不会歧视任何一个奋斗者。
所以,邦尼们,认清现实,认清自我,踏实奋斗,会让你生活得不那么焦虑,也能收获更多,走得更远。

免责申明:图片均来自网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