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元素进入语文课堂学习研究——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
(2019-05-31 10:13:30)| 分类: 过程性材料(活动记录、报道、 |
一、背景分析
通过剧本的表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探究欲,不仅能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品质,扩大语文的教育作用。在整个苏教版教材中,有《公仪休拒收礼物》和《负荆请罪》以剧本这种独特的文体价值收入教材。学生通过学习,对剧本创作的基本知识已有了解。
二、案例过程
(一)任务设置,将难题抛给学生
在教材整合中发现第十一册教材“我读书,我快乐”栏目安排名著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导读开门见山,既简要地介绍故事梗概(有个男孩,从小就梦想外出探险。有一次,船只失事,他一个人漂流到了荒岛上度过了长达28年野人般的生活),又设置悬念(他退却了吗?后来又有哪些奇特的经历呢?28年的漫长岁月又是怎样度过的呢?)
不如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剧本的创编?选哪一篇?怎样编?角色怎样分配?能不能演好?这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引导解决问题的方式
要编演好课本剧,戏剧中的知识是基础中的基础。例如,前文在教学《负荆请罪》的教学片段中已有介绍。在改编中,对话语言要规范,用词要准确,句子要完整。
在课堂的教学伊始,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片断帮助学生复习相关剧本的知识。
师:我们学习的故事曾记载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过课文是用剧本的形式来呈现这个故事。说到剧本,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学过《公仪休拒收礼物》,大家还记得读剧本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吗?
生:剧本开头的提示。它向我们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还有人物。
师:还有补充吗?
生:我们还要关注舞台提示,它告诉我们人物的神态和动作。
生:人物的台词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台词能够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
整节课中,我先梳理剧本的相关知识,在品读舞台提示和人物台词中,适时补充相关历史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从中感受廉颇和蔺相如的人物形象。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
(三)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得出结论
1. 斟字酌句——在改编中提升言语智慧
要编演好课本剧,戏剧中的知识是基础中的基础。例如,前文在教学《负荆请罪》的教学片段中已有介绍。在改编中,对话语言要规范,用词要准确,句子要完整。
在原著中,是这样描写星期五眺望大陆方向并和鲁滨逊对话的。“这时,我注意到他脸上掠过一种不同寻常的欣喜。他双眼闪闪发光,流露出一种热切兴奋和神往的神色,好像他打算立刻回他自己的家乡去似的。……说不定还会带一两百个同胞前来,拿我开一次人肉宴会。”下面以学生改编的一段台词为例:
星期五:哦,我看到了什么!我真快活!我真高兴!
鲁滨逊:星期五你怎么这么激动?
星期五:那是我的家乡,我的部落就住在那里。
鲁滨逊:(轻声地)看他这种模样,肯定很想回家。他一旦回去,不仅会忘了他的信仰,也会忘了服从我的旨意。它一定还会把我透露给他部落里的人,说不定还会带一两百个同胞前来,拿我开一次人肉宴会。
星期五:主人,我们该回去了。
鲁滨逊:(吓了一跳)什么?
星期五:主人,你在想什么呢?那么入迷?
鲁滨逊:没什么,天色不早了。我们回去吧!
在编写台词时,学生需要将叙述性语言转换为鲁滨逊和星期五的对话,这涉及到人称的转换以及对人物性格的准确把握。一连三个感叹句足以表现出朝大陆方向眺望时的星期五热切兴奋和神往的神色,而鲁滨逊的轻声低语则恰到好处地反映出他对星期五的一系列猜忌和不信任。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感悟去把握文本特点、揣摩作品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剧本初稿完成后,我们召开专题论证会,共同讨论剧本,进一步完善剧本。
2. 想象创境——在表演中鼓励再造创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塑造表现出高度的个性化。当学生走进课文的情境以后,往往会有许多体验需要倾诉与表达。我们可以以此为训练契机,引导学生将学过的一些没有具体故事情节的写景、状物或说明性文章进行改编,并融入自己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写出“剧本”,依照创作的“剧本”进行课本剧表演。
在原著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然而在当时,我的猜忌与日俱增,一连好几个星期都难以化解。我采取了不少防范措施,也疏远了他,不像以前那样亲热友好。学生根据合理的想象,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片段,端茶送水也符合主仆之间的人物关系。
星期五:主人,先喝杯茶,再思考吧!
鲁滨逊:(心平气和地)我不喝,拿走吧。
星期五:我先放在这边,你想喝就拿吧。
鲁滨逊:我说了拿走就拿走,怎么这么烦!
星期五:(委屈地)好的,主人。
〔星期五走了,鲁滨逊给自己倒了一杯茶〕
鲁滨逊:(轻声地)我还是小心为妙吧!有可能茶里有毒。(转念一想)但是,星期五又不是这样的人。唉——算了吧!防人之心不可无。
这样既能使学生根据作品的描写唤起对文中景物和情景的想象,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又可以使学生在个人或集体的创作中打开心灵的窗户,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四)引导化解难点
品戏这个环节是让学生深化排演中的感性认识,准确把握作品的审美意韵,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环节。只有经过这个环节,才能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作品的艺术形象。为此我们根据作品的特点,设计了《鲁滨逊漂流记》学生活动评价量表。在表演的评价与改进中,师生、生生之间展开双向乃至多向的交流,交际面广量大,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训练。表演结束后,我让学生对表演予以评价、讨论,如表演是否体现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使学生在表演中获得的第一印象深入下去。
三、效果比析
通过剧本的表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探究欲,不仅能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品质,扩大语文的教育作用。在阅读经典的基础上,进行恰如其分的剧本创编表演,能让学生大胆地把对名著多元的体验表达出来,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和启发中不断生成新的更深层的理解和感悟。
四、结论与讨论
剧本通过音乐、舞蹈、文学、美术、表演、等多学科的有机结合,既作用于人的视觉,又作用于人的听觉、嗅觉等感官,融语言艺术、形体艺术、时间和空间于一体,因此通过剧本的表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探究欲,不仅能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品质,扩大语文的教育作用。
1.面向全体,给每位学生提供演练的机会,使人人都能投入到角色活动中,享受学习、体验、创造的乐趣。由于这出剧目中涉及的人物角色较少,就更需要明确的分工,编剧组的同学负责撰写台词,道具组的同学负责制作枯树枝、小船、帐篷等工具。
2. 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和表演方式,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自主创编剧本,自主制作道具,使其发挥潜能,彰显个性。
3.设计的评价量表主体多样化,并与学生扮演的角色相统一,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为目的,真正进入课文的境界,在表演和评价中解读人物形象。在鲁宾逊与父母的对话中,学生认为他是一个叛逆自私的人;在鲁宾逊与星期五的相处中,学生认为他是一个充满热情、努力拼搏的人……但是课本剧的呈现只是结果,我们更多需要关注的是在创编过程中,学生你能了解事件梗概,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与表达能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