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共读儿歌、童谣的实践研究
(2018-12-07 19:49:58)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题研讨 |
李大娟工作站
课 题 来 源
|
教育教学 中 的 问 题 或 困 惑 |
一年级部编新教材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课文篇数增多,还在每一单元中增设了《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栏目,大多数都是以阅读儿歌和童谣为主的,童谣里的故事不仅短浅易懂,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孩子们非常喜欢,但是怎样组织学生读好童谣和儿歌,如何提高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们爱上阅读?还存在着许多困惑。只能在摸索着成长,在实践中创新。 |
|
查阅的书籍、网站、文献等 |
用好教材新栏目 开创阅读新天地 ——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和大人一起读 ——《课外阅读》
《读读童谣和儿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219f7b0100t1qd.html
低年级阅读教学设计策略
童真的会回归——儿童本位视角下的童谣教育 |
|
研究 方法及主要过程
|
研究方法: 课内外结合,上课学习儿歌的内容,课后拓展延伸,以一首带多首,鼓励孩子们积极诵读儿歌和童谣。把诵读童谣和儿歌布置在每天的家庭作业中,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每日一诵”的良好读书习惯。 主要过程:
3、引导学生用多种读书方法和大人一起诵读儿歌和童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4、通过班级QQ群发学生每日诵读儿歌和童谣的视频,鼓励孩子们互相学习。 5、建立有效机制,坚持每天课前三分钟诵读。 6、在班级内举行“读儿歌和童谣”的竞赛活动。 |
课 题 研 究
|
课题 |
班级共读儿歌、童谣的实践研究 |
研究时间 |
2018.3—6 |
|
研 究 的 创 新 之 处
|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课内外相结合,上课学习儿歌的内容,课后拓展延伸,以“一首带多首,”鼓励孩子们积极诵读儿歌和童谣。在教学过程中力争把一些阅读童谣和儿歌的方法示范、渗透给孩子们。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给孩子们搭建展示的平台,让孩子们充分地展示自我,使他们的表达更流畅,心态更自信,逐渐爱上阅读,养成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
||
|
预 期 达 到 的 效 果
|
通过班级共读童谣和儿歌,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地告诉孩子们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培养孩子们的好习惯、好品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逐步形成爱读书的强烈欲望,养成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
||
研究案例(1)
|
时间 |
2018年3月15 |
地点 |
一四班教室 |
|
情 景 描 述 或 事 件 简 述
|
开学的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中就安排了《快乐读书吧》读读童谣和儿歌。课的伊始我播放米奇的一段录音:邀请孩子们一起来学习。孩子们有了这个特殊的同伴,兴奋不已,学习气氛高涨,都积极地参与其中,我们先借助拼音自由读了《摇摇船》,知道了儿歌的主要内容:船摇到了外婆家,外婆给宝宝准备了糖、水果、饼儿和糕点。都被外婆满满的幸福感包裹着,儿歌浅显易懂,读起来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孩子们很快就熟读成诵。我们又通过班级共读,一起拍手学习《小刺猬理发》,在诵读童谣中感受小刺猬的可爱,在明快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当中能够给孩子们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又给孩子们补充了一首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看你下来不下来”有一种一气呵成的连贯。孩子们在共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语言韵律、节奏的特殊美感,得到语言文化的训练,激发起对语言与文学的兴趣。孩子们乐此不彼,教学效果好,学生学得轻松,既领悟到内容,又积淀了语感。课后作业又给孩子们推荐了两首儿歌,鼓励他们挑喜欢的儿歌,自己读一读。体会到阅读快乐的同时也学会了生活常识,体验阅读的成就。 |
||
|
反 思 与 收 获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请了童话主角“米奇”走进课堂,大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童谣和儿歌的兴趣,都积极参与到读童谣和儿歌的课堂教学中,课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连珠炮似的跟我分享他读的儿歌,看着眉飞色舞的孩子们,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经典的神奇,看到了童谣的儿歌带给孩子们的非凡的精神力量。
|
||
研究案例(2)
|
时间 |
2018年4月 |
地点 |
一四班教室 |
|
情 景 描 述 或 事 件 简 述 |
今天利用大课间活动时间,我和学生一起读了儿歌《小书架》,小书架,像小楼。我的书,住一楼。妈的书,住二楼。爸的书,住三楼。楼上楼下住满书,都是我家好朋友。因其朗朗上口、富有节奏而深得孩子们喜爱,浅显的文字,让孩子们明白了我们都应该爱护图书,书籍要分类整理,全家人都应该与书为伴,让书香浸润每一个家庭。趁着孩子们的情绪高涨,我用比赛“谁读得快”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短短的几分钟时间,这首富有音律、易学易记、内容丰富的童谣,孩子们就熟读成诵。在学习《动物儿歌》教学后,我又给孩子们推荐了一首相似的动物儿歌:小狗门前站岗勤,小猫夜间捉鼠忙。猴子树上荡秋千,水獭岸边挖大洞。狐狸林中号军师,狮子草原称大王。孩子们兴奋地鼓掌,都纷纷议论:好厉害呀,居然跟语文书中的课文形式一模一样!都迫不及待地张口读起来。 |
||
|
反 思 与 收 获 |
朗朗上口的童谣和儿歌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对于孩子们来说,童谣的节奏韵律远比其中的微言大义重要,在文字成为儿童驾驭的资源之前,声音才是孩子们对语言世界做出的最直接、最天然的生命感应。因此,好的童谣,不仅读起来令人莞尔,而且一个充满童真的世界也呼之欲出。
|
||
研究案例(3)
|
时间 |
5月25日 |
地点 |
市一小录课室 |
|
情 景 描 述 或 事 件 简 述 |
|
||
|
反 思 与 收 获 |
整堂课凸显了文体意识,关注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读书方法的渗透和引领;读的层次性、梯度性、多样性一一呈现,阅读指向性、有效性,凸显了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通过班级共读,把课内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
|
||
课 题 研 究 结论
|
班级共读儿歌、童谣的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强化阅读,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堂,一年级每个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用朗朗上口的儿歌和童谣,激发学生阅读童谣和儿歌的兴趣,产生阅读的欲望,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那么班级共读童谣和儿歌的实践研究就显现的尤为重要。古人十分重视诵读,吟咏先于出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孩子们在班级共读童谣和儿歌的活动中,养成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为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打下基础。 一、以教材为载体,甄选共读内容。 依托统编教材,助力童谣和儿歌的阅读。在班级开展“共读童谣和儿歌”的活动。课内外结合,课上学习,课后拓展延伸,以“一首带多首,”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班级共读儿歌和童谣,合理选择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的儿歌和童谣。 二、以活动为平台,合理选择共读形式。 课堂内外,有效衔接,鼓励学生诵读儿歌和童谣。把诵读童谣和儿歌布置在每天的家庭作业中,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每日一诵”的良好读书习惯。利用早自习、大课间、放学路上积极诵读儿歌和童谣。引导学生用多种读书方法和大人一起诵读儿歌和童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通过班级QQ群发学生每日诵读儿歌和童谣的视频,鼓励孩子们互相学习。建立有效机制,坚持每天课前三分钟诵读。每天课前3分钟诵读童谣和儿歌成了班级的一道风景。不仅如此,在孩子们的带动下,一些家长也捧起了书,加入了阅读队伍。家长的支持和鼓励,使孩子们的阅读热情更为高涨。在班级内举行“读儿歌和童谣”的竞赛活动。孩子们对童谣和儿歌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的班级群中都能看到、听到孩子们的读书视频,大多数学生已经逐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班级读书氛围浓厚,童谣和儿歌的声音时常在教室里回荡。孩子们通过课堂上学习的读书方法和家长一起共读,凸显了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把课内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趣味十足的儿歌和童谣,激活孩子们的经验和想象。这些富有童趣的儿歌和童谣,贴近儿童的经验世界、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保护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中学习,诵读儿歌,日积月累,孩子们获得了丰富多彩的知识。 三、以班级共读为抓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朗朗上口的童谣和儿歌深得孩子们的喜爱,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于孩子们来说,童谣的节奏韵律远比其中的微言大义重要,在文字成为儿童驾驭的资源之前,声音才是孩子们对语言世界做出的最直接、最天然的生命感应。因此,好的童谣,不仅读起来令人莞尔,而且一个充满童真的世界也呼之欲出。在研究的过程中,阅读浅显的儿歌、童谣,孩子们很感兴趣,诵读儿歌、童谣,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儿歌和童谣。朗朗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孩子们这学期共积累了30多首儿歌,而且初步养成了积累的好习惯。 通过研究活动,发现我在检查的形式上还比较单一, “分享阅读”的活动,还不够扎实,还需要引导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去。在以后的研究中还要继续探索。但我深信,有童谣和儿歌相伴的每一天,我们的孩子们都将走在春天里。希望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中享受阅读的兴趣,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