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儆尤
儆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71
  • 关注人气: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巴黎下的小情绪——《埃菲尔铁塔沉思》赏析(芮)

(2017-04-30 11:20:21)
分类: 小二班

        你有着耸入云天的高傲,但也不得不终生陷入孤独的泥淖;你有着坚不可摧的塔身,但那上面的锈迹斑斑却无人记得;你是巴黎百年历史的见证者,但百年前你的历史却只有苦楚。埃菲尔铁塔啊,你是不是也有小情绪?从一百年前标新立异的怪物到现在成为巴黎城市的象征,变的是繁华与辉煌,不变的是寂寞与悲凉。对此,张抗抗亲自登塔,并写下本文,给予独到的见解。
        全文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记述了作者从最初的“偏见”,转变为“感动”和“骄傲”。
        起初,站在塔前的广场,作者认为“它从一个平凡的基点拔地而起,不需要铺垫和过渡,那么轻易而又无情地甩下了世俗的浮尘,傲慢地兀立云端,俯视全城……”但也决定登塔去“寻觅它的眼睛、窥视它的灵魂。”在登塔的电梯舱里,作者对所见所闻所感刻画地极其细微而又生动形象,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多种手法运用自如、恰到好处。比如“风虽被隔绝在远远的脚下与上天,却隔着一层玻璃鞭笞着我的神经”,又如“蓝天在黑色的云缝里闪烁——那黑色的原始森林一般的钢架,从我的头顶两边炸裂开去”,甚至“我透不过气来,这透明的铁盒子,快闭上你恶魔般的眼睛,我想出去”。这是急速上升带给作者的无限的恐惧,但同时也有心灵的震撼。随着一点一点接近塔尖,接近蓝天,作者开始理解埃菲尔铁塔。
    “阳光似乎仍然是那么不冷不热,天空仍然是那么不远不近。”这是作者登塔后的第一感受。低头俯视整个巴黎,才真正感受到埃菲尔铁塔的宏伟与威严。“从神经中解放出来的风,无忌地挑逗着铁塔,摇撼它、敲打它。”埃菲尔铁塔在百年后依然纹丝不动,甚至更雄心勃勃,这也让作者改变看法并发出由衷的赞叹:“我原以为你是拒人千里之外,高傲无情的——我却发现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将那各种肤色各种头发的孩子都拥在你怀里,一任他们纵情玩乐、观赏,又走散去,天涯海角,只留下一个模糊的影,在你的视野里……”作者从刚开始有着戒心的“我想出去”到现在的“我希望永远也不要再下去”,亲身体验过那种高度,感受过那样的恐惧,走近过那蓝色的梦想,埃菲尔铁塔成为作者心中巴黎“永远矗立的丰碑”。与此同时,作者也陷入了另一种沉思。
    “当它存在的时候,在巴黎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它雄奇,却也孤独。它没有对话者。只有风,只有云,只有飞鸟,是它寂寞的伴侣。无数双温热的手抚摸它冰凉的铁杆,它的内心却依然孤独。”这才是真正的埃菲尔铁塔吧!在世人眼中历经沧桑却又光彩依旧,但它自己在百年风雨中的孤独又有何人知晓。那就沉默吧!“它没有对人说过,当年曾经被保守的巴黎强烈排斥和憎恶的铁塔,后来为什么竟成了巴黎城市的一个象征。”可是,孤独的开始就是沉默,而孤独的结束也是沉默。因为,孤独结束了便是孤独者“期待已久”的死亡。但孤独又何妨?“有一日它终会化成一堆废铁,但它曾独一无二地存在过。”
       其实这就够了,从它当年被排斥憎恶的那一刻起,从它在战乱与和平中屹立依旧的那一刻起,从它成为巴黎新世纪的代言人的那一刻起,它那些愤怒与不甘的小情绪早已藏在心底,展现给世界的则是包容四方、囊括天下的胸怀。
        题目中的“沉思”二字是本文的文眼,这绝不是一篇简单的游记,作者表面上描写在埃菲尔铁塔的见闻,但写实藏虚、虚实相生,在字里行间倾注了一种强烈的人生情怀和生命感悟:是对埃菲尔铁塔“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慨,是用亲身经历证明“百闻不如一见”的古训,更是通过写埃菲尔铁塔不为人知的一面来说明人生哲理。这让本文在众多写景散文中独具一格,议论发人深思。
        当你独树一帜却又不被理解的时候,你要记得只有历史才会给出最公正的评判。孤独无助又如何,受尽质疑又如何,委屈不甘又如何,这些小情绪都会在历史的云烟中慢慢消散,而能被记得的,只有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坚守与沉默。
                                                           二班
                                                           李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