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代的伤怀—读苏童《为什么我们家没有电灯》有感(勇)

(2017-02-10 16:28:33)
标签:

苏童

分类: 小一班

  看苏童的小小说,总是弥漫着一层淡灰色的阴霾,像是要感染别人的心智,又像是要遮蔽什么。或许是因为他童年时重疾的影响,又或是他所描写的对象是劣势的,亦或是那个时代本就蒙着一层薄雾。曾有人评他说:如果张爱玲写下的是苍凉,那么苏童写下的就是荒芜。 的确的,冲突中又包含了模糊的苍白的面孔,直引人悲伤不止。

  若有机会要我推荐他的文章,我便要推荐苏童的《为什么我们家没有电灯》。放在现代,这会是一个愚蠢的问题,但在八十年代,那个电力还没有在全国普及的时代,通电是一件非常奢侈又稀奇的事。小说的背景便是设置在那个年代,某个小城的破烂城北的香椿树街地区。电力的引进对于整个地区都是一件轰动的新闻,但整个过程却并没有那样的顺利。

  事件的起因并不在群众身上,而仅仅在一家钉子户。那家的男孩因为自家没有电灯便每日到办公室前滚铁箍,还向前来制止他的人的新衣服上啐唾沫,最后甚至打碎了办公室的玻璃。因为这事儿,老邝找到了男孩儿家里,可是没想到他家里人更是蛮不讲理。“也难怪是钉子户!”老邝心里定是这么想了。

  可这事情,说到底便也不是有没有电灯的问题。相信当老邝在那个黄昏,看到万家灯火之下漆黑的院子和那蓝色的塑料裙时,便已经了然了。男孩和他的家,要的不是电灯,而是和他人平等的权利。尽管对于钉子户,这“平等”未免来得太过牵强。

  于是,在这情况下,钉子户的家里第一天,也是最后一天亮起了电灯。待到第二天,他们仪式班地捧着电灯,挤过熙攘的人群时,不知又会有如何的心情。那仅亮了一点的灯泡,究竟是照亮了生活的黑暗,还是为日后的生活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谁又能知晓呢……

  老邝挤在人群里,看着那母子俩下了桥,有个半大小伙子凑过去,趁乱强行打开了男孩的盒子,盒子在男孩的惊叫声中打开来了,先飞出来一只手套,然后好多脑袋拥上去看那盒子,其中包括老邝的脑袋。老邝果然看见了一只灯泡,一只灯泡躺在几只手套的怀抱里,躺在一只粉笔盒里,看上去非常温暖,也非常安全。

  到了最后,一队人渐行渐远之时,相信读者们满心的情感,却又说不出所以然。谁说小小说定要反应什么深刻的道理,又定要引发巨大的感动。或许是我的文学素养没有到达那个层次,但在内心深处,那份仪式感与悲伤感油然而生。不论是男孩儿为了追求和他人平等所做出的或好或坏的举动,还是在清晨时,捧着电灯泡渐渐远去的男孩家,反映的都是那个时代的人,那个时代所独有的伤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