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个地主的死》 110(欣)
(2017-02-03 22:39:03)
这是一个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在进入文章分析之前,实在忍不住把最有趣的一部分先说出来。小说题目是一个地主的死,关键是怎么死。小说开头说地主掉到粪缸里,但蛮惬意地泡了许久;结尾处又掉到粪缸里,出来以后死的。听说余华很多作品里都提到过掉粪缸这个情节,莫非在余华眼中旧中国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臭气熏天又肮脏无比的大粪缸?
除了上文提到,小说中令人印象最深刻,也是最讽刺的一个地方,就是大街上的猪羊交配了。抗日战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祖国青年却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这样一场闹剧。作者借一个花甲老太太之口,表达恨铁不成钢的遗憾。
小说中的几处环境描写十分值得推敲。“窗外阴雨绵绵,湿漉漉的街道上如同煮开的水一样一片跳跃”,不但写出了下雨时的情形,还把出城人民受日本兵搜查时的紧张、恐惧展露无遗,以及战争时期生活的水深火热。“阴雨几乎是和日本人同时过去的”转换情节,对日本人的愤怒、恐惧,以及日本侵略下的压抑、悲伤、凄苦的氛围。“路旁被踩倒的青草,天晴之后沾满泥巴重新挺立起来”这是人民对胜利的希望、信心以及决心,对未来的憧憬,对美好的渴求。“夜色犹如黑烟般逐渐弥漫开来,那条小路还是苍白的”“云彩飘的太低,像是风一样从水面上卷过来”老王的对儿子回家的绝望心绪弥漫开来,死亡逐渐弥漫开来,思念和牵挂也弥漫开来。
小说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地主儿子王香火这个人物。作者并没有用气势恢宏的词汇来大肆渲染王香火的英勇举动或是思想,而是用平平淡淡的笔法来描摹,想来这种写法也的确符合王香火的性情。身为大地主家的儿子,却完全没有那种跋扈嚣张的气焰,他的心机都用在将鬼子送入绝境上,是朴实;通过错误引路,每经过一处,又吩咐父老拆桥,绝了退路,是机智;这个计划的实施,需要多大的勇气和爱国情怀的支撑;又要下多么大的决心,有多么强的忍受力,才能在手掌被铁丝穿透后依然坚持;眼看计划就要成功,可是在孤山绝地,他看到的是一群大孩子,在异国他乡,不经意间哼着故乡的小调,就算是伤害同胞的敌人,还是油然而生了一股怜悯,是善良;最后倒在树下,说的最后一句话竟是“爹啊,疼死我了”,也许他从未把自己当成是什么民族英雄,他只是尽了他认为的应尽的一份力,是真性情。
虽然地主总是骂自己的儿子是孽子,但心里一定十分记挂,十分引以为豪。也许地主是死于对儿子的担忧,死于对家眷的烦恼,死于对日军的愤怒。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