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烧伞记》随想(蓬)11
(2017-01-30 21:22:16)
标签:
杂谈莫泊桑 |
分类: 小一班 |
读《烧伞记》随想
莫泊桑是享誉全球的短篇小说巨匠。他的《羊脂球》、《项链》等小说蜚声中外。这篇《烧伞记》更是体现了他卓越的语言功底和入木三分的讽刺艺术。
先说文章情节。烧伞记描述的是奥来依太太为了无偿为丈夫失手烧破的伞买单而死皮赖脸要求赔偿的故事。文中以 买新丝绸伞——烧伞——补伞——无法补救——无理要求赔偿——斗争成功为主线。全文以伞为主要线索,全文都是凭借伞“命运”的起起落落来展开的。除此之外,作为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其情节紧凑跌宕引人入胜。“她的女仆想在柴米油盐上报虚帐揩油,那简直比登天还难。”“那就是天大的痛苦,无异于从她身上挖掉一块肉;她也难受得彻夜不眠。”在情节设置方面,莫泊桑深谙铺垫伏笔之道。文章的讽刺意味和韵味悠长都由此生发。小说最忌讳的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突兀的情节变化不会给读者留下好印象,而莫泊桑的“抖包袱”通常是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
再说一下人物。人物是小说的主人公。奥来依太太,一个吝啬刻薄,爱占便宜、无理取闹、见利忘义的妇女。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视角使人物栩栩如生。奥来依先生与其太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不拘小节、好面子、唯唯诺诺,他的太太着眼于毫发之间、稍有不如意就对丈夫骂的狗血喷头。奥来依太太在家与在外也形成了对比。在家他俨然成了“土皇帝”,在外“既焦躁又羞惭,一会儿又返回来,再走过去,又返回来”。她的心里好似有着天使和魔鬼在作斗争。但是对金钱的痴迷战胜了自己的尴尬和无助。可见金钱的魔力。俗话说:“冲动是魔鬼。”我认为金钱更是魔鬼。它能使《儒林外史》的严监生在临死前为了把多余的灯熄灭始终咽不下那一口气;它能使《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动了杀心。“刻薄成家,理无久享。”刻薄成人,心狭如芒。
最后谈一下手法。莫泊桑选取的事件是一连串容易让人忽视的小事。以小见大,滴水藏海。在小细节处白描是他的惯用手法。“她打了折扣,只买了一把十八法郎的,然后怒气冲冲,满脸恼怒,将伞往前一撂。”“撂”字与前文“怒气冲冲”相照应,使太太的怒不可遏的意境全出。再如“你……你……你烧了……你的伞,你是……疯了!你是要咱们家倾家荡产呀!”太太语无伦次的话语表达了怒气冲昏了她的头脑,她那涨红的脸与微微颤动的手都浮现在读者的眼前。
作者莫泊桑有一双慧眼。但他曾一度沉迷于自己虚幻的故事之中,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不接地气。可是一直没有得到自己想象中的声誉。老师福楼拜告诫莫泊桑:“我劝你不要忙于写这些虚拟的故事,你每天骑马到外面去转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确细致地记录下来。”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值得好好揣摩。“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在理解作者意思的基础上拥有自己的感想,才算是有所悟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