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首,契诃夫的确是一个最会讲故事的人。读他的文章,能够在诙谐幽默中体会到他笔下社会的黑暗与血腥。笔锋如刀,剖开了社会隐藏的黑暗面,文字如药,洒在了血淋淋的创面。
在契诃夫塑造的所有的人物形象中,印象最深的要属别里科夫了,这个人的形象夸张到了极点,可笑到了极点,却又深刻到了极点,几乎每次听到别里科夫这个名字,脑海中就会浮现一个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两只眼睛的怪人。把自己藏在密不透风像盒子一样的小房子中,每天浑浑噩噩,只是一具行尸走肉,生活在黑暗中的人,那么生活回报给他的也必然是看不见一丝光明的无比阴暗。别里科夫身上的奴性也是作者极力想要体现的,面对沙皇的黑暗同志,生活中最底层的劳动人民身上背负着太多沉重的枷锁,压的他们喘不过气,压的他们心中的一腔热血都已冰冷,只会机械的活着。
《苦恼》中那个名叫姚纳的马车夫,下着雪的黄昏中,他浑身发白,像个幽灵似的,弯腰弓背坐在车座上身子弯的不能再弯了,一动不动。他的那匹小母马也浑身发白,同样的纹丝不动。一人一马像一座被白雪覆盖的雕塑,毫无生气,好像他们并不属于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他想把丧子之痛告诉别人,可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的倾诉,无论是军人,还是后来的三位年轻人,他们心中所想所念的都只不过是自己享乐,而送给这个可怜的老马车夫的只有他们肮脏的话语,粗鲁的言行,无情的嘲讽。老马车夫的心中痛苦却又无法发泄,他思索着:这数以千计的人当中莫非就找不到一个愿意听他说说心里话的人?但是旁边的人群川流不息,谁也不理睬他,谁也不理会他的苦恼,而这份苦恼又是如此浩大,如果他胸腔中的苦恼从中流泄,那么整个世界都会被淹没。可是这样一份深沉而痛苦的情感,却被人无视,甚至被人踩于脚下,任意践踏。书中的痛苦到达现实中却毫无违和感,让人感同身受,透过纸背传达出的浓郁的悲怆。
当然,契诃夫的笔调也不总是黑暗凄苦的,他的文学作品中不乏乐观向上的精神。
1902年,契诃夫的小说《主教》发表,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死于肺病的主教,而这时契诃夫也处于晚年,一个垂死的作家描写的小说主人公形象,自然会有自己的身影。在小说中,主人公去世的第二天正好是复活节,教堂里钟声长鸣,太阳的光辉普照大地,这也正反应了契诃夫坦然面对死神的乐观情绪。而在契诃夫创作的最后一篇小说《未婚妻》中,他在小说的结尾处,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呼唤新生活的话语。可见,这位大文豪也是一位极其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人。
前苏联作家普伦堡说,契诃夫生活在所有有人在追求、在痛苦、在爱、在挣扎、在欢乐的地方。读契诃夫,感觉他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一位充满烟火气息的,一位宠辱不惊的讲故事的老者。读着他笔下流淌出的文章,我们相信能够与时代一道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