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外延与整体性---学习笔记

(2018-10-31 10:17:39)
标签:

365

       今天,学习了谭永平老师关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外延与整体性这篇文章,现将部分观点摘抄如下,以便后面研究参考借鉴:
当前关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话题和观点里,有一些倾向值得关注。

  (一)平面分解,线性串联

  课程标准中阐述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有人就此进行平面分解,然后,再用线性思维方式将4者串联,比如认为生命观念是基础,再经过理性思维、科学探究达成社会责任,等等。

  上一轮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从其名称来看,“三维”,原本强调的是立体维度,期待的是三维整合,然而到了教学实际往往演变成平面的三块拼盘,三维整合经常缺席。如果不反思关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平面分解、线性串联是否适宜,就可能仍重复原来将三维目标扁平化处理的老路。

  (二)限于文本,不敢拓展

  课程标准中,对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和包含的内容做了界定,对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等的内涵做了描述。对于外延,则用举例式阐述。由于举例没有穷尽,因此,其外延的边界就不甚清晰。如果没有对其内涵作深入的反思性理解,对于外延的把握,就往往局限于文本而不敢跨越。特别是关于生命观念,往往局限于课程标准列举的结构与功能、进化与适应、稳态与平衡、物质与能量等观念。课程标准所举几个生命观念的例子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否充分呢?我们应该追问。

  (三)观念=概念,思维=思考

  和拘泥与文本对应的另一种倾向,是关于核心素养宽泛化解读,不恰当地扩大范围。例如,有人把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也当作生命观念来理解,就是生命观念泛化,将具有统摄作用的生命观念与一般的生物学概念等同。在关于科学思维的理解方面,有人将之等同于思考。例如,认为解读曲线图就是科学思维,传统的考概念运用也拔高为考“理性思维”。如果认同这样的做法,我们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充分训练、考察了学生的“思维”。虽然说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很重要,虽然说思维过程中概念的迁移需要思考,但高中生物课程里的科学思维其核心显然不是这些内容,而是在于运用生物学事实、概念进行思维,运用证据、逻辑进行论证。

  (四)止于学科,自我设限

  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制订,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进行的。在学科课程标准的前言里,介绍了有关背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探讨学科核心素养理应“注意学科间的联系”,注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然而,在探讨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施时,局限于学科,忽视跨学科的概念、观念的情况却不少见。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新事物,探讨显然必要,即便观点不尽合理也应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但是,宽容不等于不需要辨明道理。我们应该在反思中前进,因此,回望原点,进一步廓清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内在关系,是有必要的。

  三、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外延再探讨

  课程标准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指向 “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厘清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需要进一步探讨这里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究竟指什么,它究竟和学科学习内容是什么关系,与以前所说的三维目标又是什么关系。

  “价值观念”一词虽然为常用词,但我们却总是不得要领。所谓价值观念,是关于事物的价值,以及应如何对待它的“定型的看法”[2];价值观念是理论是与实践连接的中介[3]。由此来看, 生物学课程引导学生建立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建立在对生物界、生物学的认识,以及对生命本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物界、对生物科学技术、对生命的正确价值判断,以及如何对待它们的“定型看法”。这一价值判断和定型看法,将在解决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和日常生活决策等过程中显现出指导作用,在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生物学课程引导学生形成的品格和能力,应该包含以科学精神、人文底蕴为依托的求真、理性等良好品格;包括能够以生物学思想观念为指导,以探究能力为基础,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探索生命世界、解决与生物学有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学科核心素养,要通过知识学习、思维磨砺、观念提炼、能力提升的过程而形成。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与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关系,我们可以借用学者提出核心素养的表述公式来探讨:(知识+能力)态度[4]。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知识、能力、态度与素养(价值观念、品格和能力)的关系,不宜简单一一线性对应,而是网络状的联系。我们可能需要将“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整体放到生物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科学探究的过程之中去关注,立体化地考虑。

 思考高中生物学课程的教育价值,不但应该关注“学科核心素养”明确阐述的内容,而且应该从生物学的学科本质、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角度去思考课程育人价值,从而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我们应有综合思维,以学生的发展为追求。也就是说,既要立足学科,完成分内“必做”任务,又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提炼出高中生物学课程在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升方面核心的教育价值。然而,学科核心素养的凝练,以及核心素养所表述出来的目标任务,未必就涵盖了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全部教育价值。从生物学的学科本质来说,作为研究对象的生命系统,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其思想观念的人文性、概念和规律的概率性,思维方式的灵活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14],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未必可以从学科核心素养的描述找到对应点。因此,教材和教学,需要在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实际上,课程标准里也有所体现,在“教学与评价建议”部分,明确提出注意学科间的联系,注重科学本质的学习。

  作为指向人的发展的生物学课程,科学精神、人文情怀、中华优秀传统在教材和教学里应该体现;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立德树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生物学课程应尽全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