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洛阳方言:墙圪堎儿

(2018-07-05 05:45:08)
分类: 文史

墙圪堎儿:是洛阳话,这是在老城、在乡下经常见到的外墙“圪堎儿”,如果谁家临街外墙没有这个“圪堎儿”那才奇怪呢。

 洛阳方言:墙圪堎儿


想要搞清楚这个土语单词,我们得先说说盖房子的工艺过程:开挖墙根脚儿地沟,配三七土,(石灰与黄土)打夯,然后使用石头或旧砖砌根脚儿,这些都在地下,铺设的较宽,随后出地面开始砌墙,这是第一次收缩,明清建筑的瓦房墙是空的,里面填土,隔热保温效果特好。砌墙到了1.3米左右,再次收缩一砖宽,大概10公分左右吧,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墙圪堎儿”,一般半大孩子都能站在上面把住窗户台儿。老城的伙计们,我们小时候沿着墙圪堎儿玩的情景,都还记得吗?尽管仅有一砖宽,但大家都能行走自如。

 

老城的临街面墙一般都有这两次“硬收”工艺,但山墙且是“慢收”,民国后建造的房子,山墙不再那么厚,也不再收缩了,所以,判断老房的年代,看看山墙基本就明晰啦。

 

ge:是山西、陕西、河南常用字:圪台,圪垛(小山;土丘);圪拉(即坷拉,土块);圪壈(小土岗)。洛阳人把土沟边的小路叫:圪堎儿,庄稼地边缘的小径叫:地圪堎儿,所以把这个外墙多出的一砖叫“墙圪堎儿”就不奇怪了。

 

堎儿ler:是堎与儿之间的发音,我们不能念:堎,必须加儿化音。

 

目前去老城还能看到老瓦房的“墙圪堎儿”,都分布在东、西南隅,也没多少啦,居家自己改造的也基本差不多了。以后再改造,估计是看不到这个古老的“墙圪堎儿”,复建的明清景区建筑,要这个“圪堎儿”没啥用处,废弃就废弃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