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方言:叫炮贼儿
(2018-06-09 06:40:59)分类: 文史 |
叫炮贼儿,是一句洛阳骂人的老话儿,听着不雅,是吧,不过那要看谁用,一般轻声发出,是笑骂,不伤大雅,如果发怒或已剑拔弩张了,那就是真的骂人,要当心啦。
这句话儿和“钻监眼儿”一样,都出自老城民主街,无非是前者出自县衙后墙、后者出自县衙前街或大石桥,“叫炮贼”一词大约出现在清朝末期,与手枪和土炮有关联。
古代歹人作奸犯科严重的是要杀头的,清朝洛阳的刑场设在东关大石桥下,那么,刑犯站囚车从县衙拉出,游走民主街过东大街,才可来到东大街与东关大街交汇处的大石桥,砍头自然是刽子手的事儿了,手起刀落、人头落地…..时间到了清末时期,各地县衙开始配手枪,“刽子手”的大刀片也更新换成了洋玩意儿,问题就在老百姓不认识“手枪”这个新武器啊,桥上、河堤远远观望,看似打野鸭的“短土炮”,好了,回来就开始吹牛啦:今天早晨,那个谁谁叫土炮给“崩儿”啦,脑袋开花儿啦,可吓人啦…..洛阳人说的这个“叫”在这里就是“用”的意思。
大家都明白,洛阳人讲话简约,能用俩字绝不说仨,慢慢地再传播刑场新闻也就成了,那个叫啥的贼儿“叫炮崩啦”。强调一下:在洛阳“贼”“窃儿”也就是小偷,同属一类,但老城人会有所区分,白天的盗窃叫“小偷”,晚上的叫“贼儿”,夜贼行窃是要带暗器的,所以过去老城人夜晚发现“贼人”是不与纠缠,以免伤人,敲打铁、铜器物(脸盆、洋铁桶居多)“惊贼儿”逃跑完事,毕竟人的生命高于金钱。
解释完了,咱继续说刑场传播啊,重刑犯被“炮儿”崩了,老城人都嫌字多、啰嗦,会逐步简化。慢慢地就开玩笑时说:你这个家伙,咋不拉到大石桥叫炮崩啦。就这句话还是嫌啰嗦,慢慢地再一点点的逐步简化,变成了---叫炮贼儿。
还是那句话儿:骂人不文明,“叫炮贼儿”也不是啥好听的话儿,大家知道来历就行啦,文艺作品用用也未尝不可啊。其它的“挨炮哩”、“炮轰”啥的,都是“叫炮贼儿”的延续词,不再多解释。
洛阳人或外地人不是有把手枪叫:“盒子炮”的吗。是不是这样?我是采访老年人听他们这样说的,大家有不同意见,可以回帖探讨,但我还是求大家:不要说粗话,虽然这句话不雅,但咱不是记录研究土话吗,不记录不收集,'洛阳土话儿"就完了.....小说、文艺作品用点土话还是蛮好的....
(文稿由网友“洛阳车人”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