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方言:楦头儿

分类: 文史 |
楦头儿:是做鞋的模具,这是洛阳发音,普通话是“鞋楦子”,过去家家都有的东西,时代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穿用家做布底鞋者日渐稀少,民间手工做鞋者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使用多年的鞋楦子,没有了用武的空间,当今,制鞋业很发达,各家都不做鞋子了,也就没了这老物件,但制鞋厂依然还在使用,很多已改成塑料材质啦。
楦:木制,楥,履法也。从木,爰声。——《说文》。字亦作楦。苏俗谓之楦头。削木如履,置履中使履成如式。平直不皴。做鞋用的模型:楦子。鞋楦。
年少时,见奶奶使用这东西,硬木头做的,购买也不难,一般在庙会上都可买到。做鞋一般都有“鞋样儿”,分:鞋帮子样儿和鞋底子样儿,通过“样儿”手工先缝制出鞋帮儿,然后再纳出鞋底子,成年大脚底子一般都能达到千针,故曰:千层底儿。由“袼褙”叠加的鞋底儿达不到千层,千针基本有了。做鞋的工具有:顶针儿,夹板儿,鞋楦头。材料是:袼褙、白棉衬布,鞋面有:灯芯绒和礼服呢,纳底子绳儿,浆糊。
鞋底子与鞋帮儿成型后,就需要撑起鞋帮儿,使用鞋钉嵌住不走样,然后缝连衬子,取下鞋楦帮与底子合成,这个叫“上底儿”,分:内上和外上,如果您去鞋店看:不管是布鞋皮鞋,依然还是要分:内上鞋与外上鞋,内上鞋秀气、外上鞋宽笨。不管是单鞋或棉靴,做成后还要加楦头儿撑起定型,有的还要在后帮再家木块,湿水扩张,使穿鞋者不磨脚。
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由屦或履了,只是当时的鞋饰没有明显男女差别,到了丝纺织业有了较大发展殷商时代,便开始有了缎面鞋,随着制作的材料、式样及用途越来越多,鞋的种类逐渐丰富起来,根据制作材料分为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种。
周代在夏商礼制的基础上服饰制度更加完备,在当时的朝廷设置还专门设掌管服饰的实施司服一职,鞋饰备是服饰的一个部分,因此被纳入礼治中不可缺少的表现形式。
南北朝时期,传说有一女子做布鞋,内里用香垫子,鞋底用麻绳纳成莲花图案。这种鞋踏在泥土上会留下美丽的莲花图案,时人称这种鞋为“步步生莲鞋”。在唐代还有人发明了适宜步行的远游鞋。据说,大诗人李白很爱穿这种鞋,尔后,许多文人墨客争相效仿,它的出现要比现在风靡全球的旅游鞋早一千多年。在古代还流行一种面上用牛皮包的鞋,名日“踢死牛”,可与现代的优良足球鞋相媲美。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我们也见过这种“踢死牛”鞋。目前我们在大街上或庙会上,还能看到老人家们做的“虎头靴”、“猪头靴”堪称工艺精品… 鞋楦头究竟那年与鞋制作配伍,不好探究,应该时间也不短吧…
(文稿由网友“洛阳车人”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