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方言:崩柿核儿

分类: 文史 |
崩柿核儿:实际是小男孩们玩的游戏,当今大人们是绝对不会让孩子们耍这个东西的,不卫生呗。可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娃子们耍啥呀?崩柿核儿、打面包(纸片)、打三角(烟盒)、打弹籽儿(玻璃球)摔泥窝窝儿….
时代的贫困,没有玩具,孩子们得自己想办法玩儿,在那个爹开工资38.5元,妈儿还不见得能拿到这个“高工资”的年代,工资薪水就是生活费,全家人不敢有任何“奢侈”行为…
柿子是个好东西,有上千个品种,中医认为:柿子味甘、涩、性寒,有清热去燥,清肺化痰、软坚、止渴生津,健脾、治痢、止血等功效。
洛阳的柿子基本都属于半野生状态,看着是种在地头、路旁,实际未见人管理,就算当今,城里人路过看见红柿子树稀罕,想摘几个,实诚的乡下人根本就不屑一顾,摘呗,又不值几个钱….
拐回来还得说:崩柿核儿,孩子们手里的“柿核儿”,大部分都是自己捡来的,扣去多余的“柿肉”,洗净灰尘,就成了男孩子的宝贝儿,放学后,几个好伙伴儿居堆儿在石板上“崩柿核儿”….
成年后一般是不会再玩耍“崩柿核儿”啦,但嘴里经常会说那么句话儿:这又不是耍嘚儿“崩柿核儿”哩…亦为这事儿可不是那么简单。
50岁以上的“小伙伴儿”们,还记得你怎么捡柿核儿、玩儿柿核儿吗,难道:这不是跟你崩柿核儿哩…这句“经典”的洛阳话,您也忘记了吗?
注意洛阳话的发音:柿核儿,不是“核”,必须加儿化音。
(文稿由洛阳网友“洛阳车人”撰写)